拾瑚侯王 : 一个跨宗族的地方土神’
神明信仰在传统的民问社会中往往起著联络组织人群的作用本文所要探讨的蛤湖侯王信仰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实例。胎湖俟王信仰流行的范围主要在长打、连城两县交界处,其中以“河源十三坊”最具代表性。它的基本特徵是神明由十三坊民众轮流杞奉,每坊一年,周而复始。这种组织形式与上面谈到的各种组织形式都不相同,而在闽西客家地区又是较为常见的,属於几种神明崇拜的基本类型之一。本文拟依据田野调查收集到的族谱、碑刻及口碑传说等资料,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对蛤瑚侯王信仰的来历、十三坊访输流祭杞的具体内容,以及这种地方性崇拜所反映的社会历史意义作一初步探讨。
所谓“河源十三坊”,指的是旧时河源里所辖的13个村社。“坊”与“图”的概念基本相同,在明清时期都是指某个宗族的聚居地,如乾隆《连城县志》云:“其聚族而居比问错壤於六里之中者,为图、为坊。”按历代建制,两宋时期实行乡、团制,即县以下设乡,乡以下设团(或里),由乡统团(或里)。明朝建立後,改原来的乡、团制为里、图制,即县以下设里,里以下设图(或坊),由里统图(或坊)。清承明制。因此,明清时期的图或坊的设置,都是以“聚族而居“的村落为基本单位,按照村落与村落之间的间隔在”六里之中“这样的地域范图来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