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历史源流>>传播

客家文化对畲瑶土著文化的吸收与同化刍议

创建日期:2014-08-05 |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
来源:
摘要:

探讨客家文化对舍瑶土著文化的吸收、同化可以进一步了解客家文化、乃至客家民系的形成情形,有助于考察客家的渊源与界定,而且对于建设当代客家文化、民族文化亦不无补益。

一、客家文化对舍瑶土著文化吸收、同化的诸条件

引发客地舍瑶土著文化的吸收、同化的主要条件是:

(一)    历史方面。在闽粤赣三省接壤区,作为百越一支的舍瑶人早在秦时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并大抵于隋唐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舍瑶文化。

众所周知,三省边是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区域,舍瑶人是主户,客家人是外来户。这样,客家人就有必要生存方式等方面向舍瑶人学习,舍瑶人与客家人在长期的杂处过程中,必然发生生产、生活上的条件接触交流与磨擦斗争,这些都为两种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地理方面。客家人从故土迁人新地时,适应环境首先要在“服水土”“靠山吃山”就山发展等方面就近取法于舍瑶人。但是到了后来,在多数地方,客家人反客为主,使舍瑶村落为客家村落包围而散处其间。这样,就进一步扩大了客家文化和舍瑶土著文化相互碰撞的舞台。

()经济方面。客家人首先接受舍瑶人山地经济文化洗礼,然后又以北方平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对山地经济进行改造,从而使整个山区经济得以更快发展,居民生活逐步改善。这就是说,舍瑶人熟习的山地经济与客家人固有的平原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也是客家文化对舍瑶土著文化吸收、同化的条件之一。

()政治方面。舍瑶人在历史上备受旧社会反动官府、地主豪强的压迫和“大汉族主义”的歧视。因此而激发出来的民族反抗意识和革命要求,也就越来越强烈。客家人虽为汉族,但是自北向南飘泊,身处异乡而为客,不得不受种种人为的排挤打击和压迫,落到与舍瑶人一样的境遇。因此,群体反抗意识和革命要求也很强烈。共同的遭际,除了使得舍瑶人与客家人在心理上易于沟通外,还在斗争经验上相互借鉴,造成两种文化的交流。

()文化方面。客家人占有中原文化优势,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都相当发达。而舍瑶人有本民族语言,却无本民族文字,不能不借用汉字来记录自己的语言。另一方面,舍瑶人的口头文字如山歌特别发达,功能特别多,它也不能不吸引客家人效仿。

上述诸条件的存在,为客家文化对舍瑶土著文化的吸收、同化,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全文内容请见附件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