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学”是研究中国汉民族的一支特殊民系—客家人的一门独立的社会人文学科,而且是一门新兴的年轻学科。闽西客家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5年初,时任龙岩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的李逢蕊,就组织了闽西高校的一批科研人员,以史学、华侨史学和客家人的视角对颇具争议的现代著名侨领、成功的华侨实业家、本地区客家人士胡文虎进行研究,并专门建立起第一个客家人研究的学术机构“龙岩师专胡文虎研究室”,李逢蕊亲自担任研究室主任。当年便将研究成果结集发表在《龙岩师专学报·增刊》上,以大量的事实推倒了一个时期以来强加给胡文虎的不实之词,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后来为胡文虎平反昭雪、恢复其爱国侨领的历史地位提供了大量的依据,在海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并受到华东师范大学著名史学家吴泽教授的热切关注。尔后,吴泽教授被聘为龙岩师专胡文虎研究室顾问。
1987~1988年,《龙岩师专学报》两次将胡文虎研究成果结集出版,对胡文虎“宅心仁慈、广济博施”、为抗日救国“慷慨输将”、“毁家纤难”在所不辞的爱国主义精神取得共识,充分肯定了胡文虎的爱国侨领地位。
在胡文虎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之后,闽西学者开始不满足于对一人一事的研究,把眼光投向更广阔的领域—客家学研究。在吴泽教授的指导下,颇具远见的李逢蕊提出对客家史和客家人开展专门研究的问题,建议华东师大史学研究所成立“客家人研究室”。1988年5月,客家人研究室成立(后更名为“客家学研究中心”,李逢蕊被特聘为研究室主任和副研究员,龙岩师专张佑周、吴福文等被聘为助理研究员,其后,龙岩师专也成立了“客家研究室”。闽西客家学研究界人士深刻认识到,开展客家学研究,不仅仅是对客家人历史与现状的研究,也不仅仅是对客家人的源流、语言、社会、文化、民俗、经济等诸方面的研究,而要把它纳人中国史、华侨华人史、世界史、文化史诸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通过这些研究,建立起现代的、科学的、具有特色的客家学,以丰富东方学研究的内容,促进社会人文学科研究的深化。同时也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为促进客家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加速四化建设,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新的贡献。因此,闽西学者从一开始就试图比前辈研究者站得更高一些,避免重复前人走过的搜集资料、识别源流以及对语言、民俗诸方面进行表面的、零碎的研究的老路,而力图从客家学的学科范畴、理论体系、研究方法诸方面努力进行深人的探讨、论证,力图使之上升到系统的学科建设和理论构建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