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如积薪,后来者居上。学习、研究客家历史传统文化,必先了解客家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包括客家先民迁移在内的中国历代人口迁移,正史中早有记载。客家人的各姓族谱对本姓列祖列宗的记述中,亦早已留下迁移的足迹。可是,客家研究却长期被忽视了,这是什么缘故呢?据许道龄先生在《<客家研究导论>提要》一文中的分析:“一是因为中国前代的学者原不喜欢考核各民族民系实在的情形;一是因为从前客家民系,人口不多,土地敷用,经济方面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向外发展,所以很少和外间人发生关系。”①这样的解释比较委婉。罗香林先生则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前代的学者,原不喜欢考核各民族民系实在的情形,对于华南各民族或民系,更是只知鄙视而不知检验考察为何物。他们虽然有时也要提到华南各族各系的情况,然而所喜出口的亦不过‘南蛮鴃舌’一类成语罢了;至问其以那些族系源流变革,及其在人群上占何地位的问题,那就不知怎样回答好了。不幸得很,他们从前对于‘客家’,也是抱了这样的态度。”②
1808年(清嘉庆十三年),徐旭曾在惠州丰湖书院讲述客家源流及语言习俗,门生记录为文,刊于《和平徐氏族谱·旭曾丰湖杂记》,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学者研究客家历史与文化的肇始。时至今日,历时一百八十多年,这其间,客家研究有兴起,有热潮,有沉寂,有复兴的酝酿与准备,在局部地区有发展。不同的阶段有其特点,也有其造成的原因。总的来说,既与客家民系的命运、社会地位乃至切身利益直接相关,也与社会政治经济的状况及政府的政策密切相关。下面我们就分阶段回溯客家研究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