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历史源流>>谱牒

将乐客家姓氏文化

创建日期:2014-08-01 | 字体显示:

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

天上雷公,地上舅公。

讨食逐狗难。

有见人,先见鬼。


将乐的汉人不侧专承了中原古代风俗文化,而且吸收、融合了当地土著闽越族的良风美俗,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清,并具有“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的特点,显得丰富多彩。它是客家风俗文化的活标本之一。


第一节生产习俗


将乐大多数客家人以农为业。这里的生产习俗,既有中原生产习俗的特点,又有当地土著的“味”。


一、农事习俗


1、起春


每年第一次参加农事劳动,俗称“起春”。将乐农民一般择农历正月初二或初六为“起春”日。这日,农民下地劳动,收工回家要吃一碗粉干加1一2个蛋,寓意新一年生产劳动圆满如意。


2、竹竿节


竹竿节源于明代将乐县城始办的城嗅爷庙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将乐场沙佩的农民进城逛庙会,顺带农副产品销售。后来,渐渐演变或一年一度的备耕墟。因销售的农产品数竹竿最多,故称竹市,俗称“竹竿节”。这天,县城墟集上,销售的竹竿有长有短,有粗有细,一把把、一堆堆,郁西棚及的竹竿,更多的是生产用竹竿,如薯竿、豆茄竿、搭东瓜棚用的竹子等等。竹木制品趁叨良多,有用毛竹做的土箕、箩筐、米筛、扁担、扫把、蒸笼、策篱、鸡笼等;有用杂木棍削制的锄头柄、刀柄、牛扼和扁担等;有用松木做的切菜板、菜墩、洗衣板等,杉木制的饭颤、锅盖、洗脚盆、水桶、圆桌、木凳、木梯等,茶树、白蛇藤木制成的擂茶棍等。此外,还出售各种果苗、树苗、种子和各种中草药,可谓琳琅满目。这里的农民有句顺口溜:“正月十三,扛回竹竿,备足用具,一年刁嵘。”


3、春社


每年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春社期间,正值春分前后,是浸、播谷种的季节。将乐农家有“惜里借懂,春社浸种”之说。古代浸播种先要祭祀土地神、五谷神。浸种忌选“食虫日”,播种忌择“鼠日”“四绝日”“无取日”,有的甚至禁忌女形动蜡浴芽。播种时,先抓三刁撮谷芽放在“水阔”边的田埂上压实,然后面对太阳所在方向播撒第一把谷芽。信者认为,这样做,谷芽才有挂落地生根,迎着阳光蒯士成长。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这些陋习已革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