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梅州客家姓氏,据市方志办初步统计,共有180多姓。各姓先祖从何处迁来?可查各姓堂号。堂号,原称“郡号”,是纪念本姓远祖居住或发迹的郡县。各姓均有迁徙的历史,裔孙为了纪念远祖渊源,都将本姓郡号写在祖堂上,故又称“堂号”。后来,又写在大门口的灯笼上,使人一看灯笼,便知他们姓什么,祖居何处。这除了能使裔孙记住祖先外,也便于人们探亲访友,对于今夭研究客家源流亦有参考价值。
“郡”(堂)号”一般一姓一个,是夏、商、周三代时,皇帝分封诸候、赐郡赐姓时的各地姓远封地郡国之名,也即系各姓祖居住之地名,但也有一姓用两个、甚至三个堂号的,都有其来由,如黄氏,西周时赐郡于黄(河南光州),裔孙以国为姓,但郡号却用“江夏”,而江夏郡则在湖北(今武昌),那是因为战国时远祖黄歇公在江夏发迹,封楚国春申君(战国四君子之一)行宰相职,门下朱履三千,又有十三子、‘女,皆文武名士,子孙昌盛。故后代用“江夏”为郡(堂)号。后来为纪念东汉名士黄宪(叔度)公,为人豁达大度,心如注波千顷,朝野钦佩,故此派又用“千顷堂”;黄氏峭山公之后裔,又有用“炽昌堂佩者,是因为峭山公传世之诗有“三七男儿总炽昌”句。又如王氏,因“得姓之始,所出不一”,其堂号亦不一,远祖源出山西太原郡,故统用“太原堂”,后因王佑曾手植三槐于庭,后子孙多将相,其子孙又用“三槐堂”,曾氏,原为“兽’国堂”,与孔、颜二姓同郡号,其裔孙为纪念远祖曾参的“吾日三省吾身”的名言,便改用“三省堂”。再如谢氏。西周时封于谢(原河南陈留郡,今唐河县),原用“陈留堂",五胡乱华后迁于浙江绍兴之东山,又改用“东山堂”,又用“芝芝玉树,谢家子弟”的典故;再改用“宝树堂”(以玉为宝)。梅州杨氏,则有老杨,新杨之别,堂号亦不一。杨氏源出河南弘农郡、后徙关西,故堂号统用“弘农”或“关西”;新杨则由杨姓,堂号“绍德”。并非郡国地名,纯属纪念上代,意为继承祖德。故凡用两个以上堂号者,都有其特殊原因。而原始统一的郡(堂)号,才是远祖居地郡号。原始郡号(堂号),往往出现在祖堂大门联中,亦是为了纪念本姓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