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牒是以家庭、家族或宗族的世系为中心内容的家族档案,与正史、方志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三大支柱。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长河中,是一朵璀灿的浪花,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孕蕴着中华文化古老的光辉。
由于谱操的编者和读者仅囿限一个家族,不像正史那样有官方的忌讳和统治阶级偏见的侄桔,因而可信程度高,存史价值大,资料弥足珍贵。它源远流长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氏族社会。在现存甲骨档案中,经专家鉴定,确认商代已有家谱。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了从禹至帝履癸(莱)的14系门帝:《殷本纪》中,对商王世系的记述,便是对商朝有谱牒的最好印记。周代朝廷中已设有专门掌管谱牒的官员。
在奴录社会,统治阶级为了维护世袭统治,建立了严格的宗法分封制度。这个制度建立的主要依据,便植根于谱牒。他们以谱牒为主轴,严格姓氏宗族,以继承王位,荫袭权产,维护统治。谱牒成了治邦定国的重要工具,各诸侯国都设置官员掌管宗族世系,战国时代大诗人屈原曾任楚国三间大夫,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以防止宗族昭穆的错乱,甚而把谱牒作为官府之学的内容,向子孙灌输家族教育,增强家族意识,使其世代承袭、替续相继,弘扬和维护家族尊严。
编修谱牒之风,在两汉已扩展到民间,宗法制度的影响,导致乡村氏族大修谱牒,如颖川太守的《聊氏大族谱》、杨雄的(家谱》等,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之后,随着门阀制度的形成,在选官、入学、婚姻等方面,无不以谱膝为依据,同时确定同姓不婚的定例,完全摒弃以才选人,任人唯贤的礼尚,使谱牌走向新的反面。统治者为保障其特权和利益,对谱牒特别重视,官府设立“谱局”,将谱牒作为文献保存,成了一门时兴学间,有专人研究,其职责主要是“掌亲属”。以后这一机构为历代各朝因袭,唐宋设宗正寺,元设宗正院,明、清为宗人府。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5年),皇帝下诏“宗正寺以帝籍为玉牒”。自此,皇族谱牒以“玉牒”相称。
详见:源流探寻.pdf 第36-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