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历史源流>>谱牒

族谱简论 —兼谈对客家研究的作用

创建日期:2014-08-04 | 字体显示:

闽粤赣三省交界处诸县,历史上曾经是舍族的聚居地,后来又成为客家民系的大本营,对此,专家学者早有定论。但这种演变如何进行,客家与舍民有无渊源关系,确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无庸讳言,客家人历来以纯正的中原血统自视,许多海内外学者也作过论述。如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韩廷敦就说过:“客家人是今日中华民族的精华。”大英百科全书》和相当多日本学者都有相同的评价。可是,在赣南、闽西纯客家县中,却又冒出许多舍族村,村民们的语言风俗习惯,莫不与客家人相同,翻阅他们的族谱,也都记载着其上祖来自中原。问题扑朔迷离,但说明了客家民系与舍族确实存在着千丝万缕难以割断的联系。


为解开这一谜团,笔者特选择钟姓作为个案,进行探讨。


在闽西、赣南、粤东客家居域,钟姓人口不少。尤其在武平,曾有“钟半县、李半街”之谚。据《武平县志》载,民国期间,钟姓人口在2.5万以上,约占全县总数的六分之一。客家居民中的钟姓,均认同自己望出颖郡,三省钟姓后裔于民国十七年,在武平县城合建钟氏总祠。但在十余年前,武平钟姓又曾随同蓝、雷两姓向省民委申请要求恢复其舍族身份(后因故未获中央民委批准)。为此,等者认为选择极具代表性的钟姓作个案,探讨其源流,辩析其正谬,较有典型性,对解释上述现象不无帮助。


诚然,由于笔者才疏学浅,加上钟姓支派繁杂,散居各地,其各系族谱大都亡逸,县中只有一部大溪派钟氏族谱》的手抄本,硕果仅存,要真正理清钟姓的来龙去脉,殊非易事。我们只能根据地方志乘和族谱的记载,以及涉及钟姓源流的有关资料,进行探讨,错谬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博雅诸君,不吝赐教。


一、钟氏得姓始祖考


据有关史籍记载,钟氏得姓,有如下数种说法:


(一)源出子姓,为殷王室微子的后裔。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钟氏出自子姓,与宗氏皆晋伯宗之后也。伯宗子州犁仕楚,食采于钟离,因以为姓。”又《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及《姓纂》均载:“宋微子后,桓公曾孙伯宗仕晋,生州犁。仕楚,食采钟离,因氏焉。子孙或单姓钟氏。”又《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载:“晋伯宗之后。伯宗,晋之贤者也,为氏所潜被杀。子州犁奔楚,邑于钟离,今滚州也。子孙以邑为氏。”


(二)源自赢姓,与秦同祖。周代有伯益后人的封国日“钟离子国”,赢姓,春秋时被楚国吞并,其国人称钟离氏。张澎姓氏寻源》引世本云“钟离,戚姓,徐之别号也。钟离与秦同祖,其后因封为姓。是钟离即终犁,且系赢姓,与秦同祖,不出州犁矣。”但这只能说明另有一派因封为姓的钟离氏,不能据此否定州犁不是钟氏的祖先。


(三)以官为氏。周礼·考工记·钟氏:“钟氏染羽,以朱湛丹林,三月而炽之,淳而渍之。”这是其一。又,春秋时有古国名“钟吾国”,《左传》昭公二十七年记:“公子烛庸奔钟吾”,这是其二,另外,据《淮南子·修务训:“是故钟子期死,而伯牙绝弦破琴,知世莫赏也。(高诱注:‘钟,官氏。子,通称。其,名也。达于音律。伯牙,楚人。睹世无有知音若子期者,故绝弦破其琴也。’)这是其三。


(四)少数民族中的钟姓。一为羌族,《姓氏寻源》:羌有钟氏,吐谷浑辟奚长吏钟恶地,崛山羌酋钟利俗是也。”二为舍族。众所周知,舍族中有盘、蓝、雷、钟四姓,钟氏是盘弧王的女婿。

 

综上所述,可见钟姓的源头多种多样,而且得姓的时间非常早。春秋战国时期不但有钟子期,还有钟仪、钟建、钟离春(无盐女)等人。那么,客家民系中的钟姓,到底是谁的后裔呢?


据大部分族谱记载,皆谓钟氏望出颖川郡,其得姓始祖是钟离昧的儿子钟接。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说得很清楚:“楚汉时有钟离昧,为项羽将。有二子。长曰发,居九江,仍故姓。次曰接,居颖川长社,为钟氏。”


大溪派《钟氏族谱》手抄本,乃清乾隆五十八年十五世裔钟仁山修撰,他在序言中说:“钟氏一脉,发源汤王之后,派衍微子之裔。”同谱中十七世裔钟明轩所作《钟氏发源谱序》则说得更加详细:“世传钟氏,本微子启之后也。微子因封王无道,剖比干心,遂人祖庙,抱祭器而去之,以存殷祀。后武王克商,大封功臣,求殷之后,得微子启,封之于宋……嗣后桓公之孙(按:应为曾孙)宗伯(按:应为伯宗)仕晋,生州犁。州犁仕楚,食采钟离,因氏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