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历史源流>>谱牒

论谱牒资料在客家研究中的价值和局限

创建日期:2014-08-04 | 字体显示:

我国自汉朝以来就有撰修家谱、族谱、祠谱、墓志的传统客家先民因崇敬祖先为了寻根溯源而重修、续修了许多家谱、族谱、祠谱。这些谱煤多成书于封建时代毕竟有许多消极因素其中绝大多数是如实地记载了一姓的蕃衍、迁徒、仕宦、业绩等情况从而包含了许多真实而具体的史料其中还有重要的历史事件资料。


族谱、家谱(简称“谱”)大多数藏于民间收集不易而且一个姓氏常有几个支派先后从几个地方迁人同一地居住因此很难收齐所有资料。就梅州而言很难把某一个姓氏从全市范围内讲清其源多数只能从收集到的某个支派族系的摘录中看其流源的情况。


在客家人的居住地的各姓氏都编有“家谱”和“族谱”无论繁衍国内各省市或播迁海外历代子孙都继续修谱。这些族谱是迁居在国内各地更是旅外侨胞、族台同胞寻根问祖的最有价值的根据。


是国家宝贵遗产中的一部分它蕴藏着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物传记、宗教制度及地方史料它为我们客家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利用谱资料来论证客家历史和文化是罗香林先生的一大创造也是他对客家研究的重大贡献。因为谱资料中蕴含着正史和其它官方文献不可能有的内容对研究社会经济史、家族、宗族组织制度、人口变迁、区域开发、民间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以及比较后期移民史都有重大的价值。


但是谱资料本身也存在着严重的缺点。修谱的目的之一是提高本宗族的社会地位而有些修谱的人往往是文化不高没有什么见识之徒难免把传说当信史甚至编造、杜撰历史闹出笑话来。这也正如著名史学家谭其骥先生指出过的:“天下最不可信之文籍厥为谱并具体指出“谱不可靠者官阶也爵秩也帝王作祖名人作宗也。”


有价值有缺陷、有局限所以谱牌可以用但应是有考证、有鉴别地用。


在这方面谭其骥先生为我们树立了科学利用族谱从事研究的好榜样。他列举了几例族谱并详细地论证了那些编谱的人用“帝王作祖名人作宗”而闹出笑话的例子。


罗香林先生也曾注意到谭其骏先生这段论述并表示谭先生的观点“实获我心’②。但他在引用谱资料时却往往相信谱自称之古远帝王名人祖宗及郡望以之说明“客家先民”原居中原自晋代起相继南迁从而犯了对谱资料不加考证、鉴别轻信不可靠部分错误。


这种轻信谱牌不实资料的倾向在近年来的客家研究中有进一步泛滥之势现代的客家学专家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谢重光博士在他的《客家源流新探》著作里曾引用了谱不可靠的例子。下面是他著作中列举的族谱:刘氏兴宁《刘氏·谱》;郭氏《崇正同人系谱·氏族谱·郭氏条》;林氏《汀杭武永济南林氏家谱》。谢重光经过考证剖析之后发现这三部分族谱中拉名人为宗和纯属子虚的事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