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历史源流>>谱牒

客家?非客家?

创建日期:2014-08-04 | 字体显示:

在充分利用家谱和其他资料,从中华家族社会和姓氏文化的学术视角研究中华彭姓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江西是彭姓的重要聚居区,萍乡彭姓汇聚了至少75支彭姓,在民国时期汇修了以“三召堂”为号的《萍城彭征君祠宗谱》①。而在涉及中华客家人的研究课题时,彭姓客家成为我们考虑的切人点、个案研究的选点,萍乡彭姓亦可以作为客家与非客家之间互相融通的社会文化研究课题。


一、萍城“三召堂”彭姓的聚集


唐代以来,聚居在地跨江西宜春、吉安和湖南浏阳、陵的江西萍乡的萍城彭征君祠彭姓都奉祀唐代征君彭构云为始祖,承认是他的后代。1922年,他们终于汇集起来,团结一心,创建征君祠,捐资编纂《萍城彭征君祠宗谱》,以“三召堂”为祠堂名号。萍城彭姓的各支各派或长或短,却都源清流畅,从唐宋至明清,先后来萍乡的支干盈百,可以说屡屡不断地来迁萍乡城内外,又源源不断地向城外四隅以及邻近的安福县、邻省的陵县迁徙,最后形成固定的75支派,蔚为大观。所谓“萍界宜安浏,征君之后占籍者七十五支,然田庐相望,庆吊相通,则今日网罗散佚,归于一本,诚为传家必要之书”。①


(一)唐宋时期彭姓十三支简明世系


依照萍城彭姓来迁另立支派的时间排比一下,可知唐宋时期共十三支,其中唐一支,宋十二支,其简明世系如下:


1.东路大安里东岭分熊岭、园背、五保、北路田心 至允绣(884一926年),师子,原名彝绣,为八世,在唐末昭宗乾宁年间(894一898年)(一说哀宗天佑年间,905一907年)徙居大安里东岭。子二:文衍、泰华。文衍子儒仪。十世儒仪(914一979年)有五子:长子仕名分居田心;次子仕芳(937一999年)分居园背,人大安乡三保四图五甲民籍,子层一、层七;三子仕宣分居五保,人大安乡三保四图五甲民籍,子思省;五子仕荣(1005一1062年)分居熊岭,入大安乡一保一图十甲民籍,只有四子仕正,情况不详。


2.陵丁家坊 至有言为十五世,祖汝养;父周泰(1099一1130年),原名泰,字让三,宋宣和进士,潭州常丰知县,建炎四年以金变城陷死难,赠中奉大夫,晋大中大夫。一子有言,于高宗绍兴年间(1131一1162年)徙居陵南乡丁家坊。


3.北路山口 至大庆为十六世,义常长子,字吉生,宋太学生,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由江西省城徙居萍北山口羊虎岭,人安乐乡同唐里二图七甲民籍。子一: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