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客家宗族社会的结构
客家人的宗族社会是一个由多重结构组织而成的、带有宗法制特征的社会。家庭、房族和宗族是客家人宗族社会的三个不同层次的结构。家庭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是构筑房族与宗族的基本因子,是较为活跃的因素;房族是跨家庭的血亲组织,是由血缘较为亲近的家庭群组成的,介于家庭与宗族之间,是一种具有多重趋向的血缘团体;宗族是最高形式的血缘共同体,由家庭、房族共同组合而成。它以聚族而居为外部形态特征,以血缘为内在联系纽带,以宗姓为血统继嗣群外在的社会化表微,由一系列的亲属关系交互混杂、层迭累积而组建成庞大的血缘群体。关于客家宗族社会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分述如下。
第一节 族居与辈份
前章介绍过客家人是举族迁徙,到入居地后则聚族而居,就是一姓氏的家族生活在一定范围(主要是自然村)的地域内,既有血缘关系又形成特定的地缘关系。地缘关系成为一个宗族共同体生存和发展的胎盘。没有共同的地域,就不可能有宗族社会。因为在农业社会中,必须依赖土地耕种以获取生活资料,土地是构成宗族社会的条件。当然,共同的地域不是构成宗族的核心,宗族的核心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宗亲关系,共同地域只是宗族共同体的地理基础。地缘与血缘两者之间的关系,正如费孝通教授所说的:“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①
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村落宗族的特点,是每一宗族都有以父系血缘为中轴的姓氏(亦称宗姓),可以通过不同的姓氏以辨认不同的宗族。血缘关系是内在的,无法从外部体现到。而宗姓却把血缘关系表面化,使之能加以体察和辨认。客家人村落宗族大致有2种宗姓模式:1、单姓村落宗族。就是一个自然村(村落)只有一个姓氏,如永定前坊村,全部家庭男性都姓张,石坑村全姓吴,没有外姓介入,保持单姓的宗族色彩。2、主姓村落宗族。就是一个自然村共同体居住着一个姓氏宗族为主,其他姓氏处于次要地位。如永定湖雷下寨村,以孔姓为主要成员,林姓只占全村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