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宗族的裂变
第一节 支房外殖
聚族而居是宗族制的重要外部特征,然而正是这种聚族而居的特征,限制了宗族规模的无限扩大。在一特定的地域内,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族众的繁殖,血缘共同体日益膨胀,生活空间日渐狭小,并最终达到饱和,迫使家族寻求新的生存空间以图发展。客家人在进入闽粤赣边区后,形成了血族性聚族山居的生活方式,其居地“山多田少”,“土脊民贫”,可耕地不多,地力晓薄,水土流失严重。当时客家人改良土壤的技术水平较低,提高粮食产量的能力极为有限。供各个家族大力扩展的地域空间有限,土地所产有限.迫使客家人家族外迁和人口转移。汀州客家居地内,因粮食供给不足,甚至出现溺子现象。如“宋陈粹,元符间知汀州,申严州民溺子之令”。①闽、粤客地缺粮,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兴宁县为缓解本县的粮食危机,采取了禁止运米出县的政策,《永禁私贩文》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