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蓝姓与漳浦蓝姓的关系
林富保
民国《武平县志》记载,邑中蓝氏,人文颇盛。其开基始祖大一郎之后裔,蕃衍江南各省。近十多年来,蓝大一郎裔孙从南方众多省市回到武平寻根渴祖的一桩桩事实,便是对《武平县志》这一记载的印证。其中有外迁于漳浦的蓝姓族人,前来武平互对族谱,互相认亲,共同缅怀历代祖宗崇德报国的业迹,尤其在清代的先贤,前仆后继用一代又一代人的热血,在开发、捍卫和治理台湾宝岛中赢得了殊荣。本文拟从武平蓝姓源流世系入手,探讨蓝大一郎之漳浦后裔,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所作出的重在贡献和“种玉堂”蓝氏的民族成份及其族源问题。
(一)武平蓝氏源流世系概略
此世系以武平《大禾种玉堂蓝氏族谱》(明正德壬申年修撰,木刻本,下称《武平蓝谱》)为主,并参考漳浦《石椅种玉堂蓝氏族谱》(1991年铅印本,下称《漳浦蓝谱》)内容,对蓝氏源流世系予以概述。
神农氏初都陈(河南陈州府),迁曲阜(山东充州府曲阜县)。十传帝榆阁(笔者按:据《三皇本纪(补史记》载:“神农氏纳莽氏女为妃,生帝衰,衰生帝克,克生帝榆周……”据此,帝榆阁为神农氏第四传),迁空桑,(曲阜境一小地名),徙琢鹿(顺天府琢州),封子昌奇为蓝姓一世祖。当昌奇出生时,适有熊氏国君进贡秀兰一株,故赐姓为“蓝”。(笔者按:据《史记·五帝本纪》注云:“按黄帝,有熊国君,乃少典国君之次子,号曰有熊氏。”据此,黄帝去“敬贡”神农氏第十世孙之说,值得商榷。另既是进贡秀“兰”,又为何赐姓为“蓝,’?)。后分封汝南为郡。
十八世蓝善,佐禹治水随居安邑(山西平阳府属)。二十二世蓝彦云,扶帝妃(夏第六代帝)奔有仍(山东微山县西北),及少康,复封邢侯,遂居邢(北京顺德邢台县)。三十世蓝梁,事帝孔甲(夏第十四帝)官司农。孔甲好鬼淫乱,不修德政,谏而不听,退处平阳(山西平阳府)。其子蓝凝,复事莱(夏第十七代帝),见莱荒淫无度,遂弃官,举家隐长安。四十世蓝森,自长安徙南安(陕西孔昌府)。四十三世蓝肇祥,又自南安迁居南阳。五十五世蓝良佐,为蔡大夫,遂居蔡之昆乡(河南汝南府上蔡县)。六十一世蓝琼,迁路(河南洛阳)。六十七世蓝彬,徙邹(湖北江陵县),其孙尹叠,为楚大夫。七十九世蓝益臣,移东里。九十一世蓝之顺,为许昌太守,见汉末曹操专权自态,退处仪封之西山(河南开封府仪封县)。九十七世蓝标,复徙洛(上洛阳)之金乡。104世蓝增华,宰夏阳,卒于任,长子蓝履高移沐(河南开封)居漳原。
唐武后天授元年(690)108世蓝明德,官扬州节度使,宦游金陵,卜居建康朱紫坊(江苏南京)是为蓝姓迁徙江南之开基始祖。109世蓝彩和为玄宗开元元年癸丑科进士,授谏议大夫,与杨国忠不合,隐终南山。唐昭宗光化元年(898),115世蓝宗训,因朱温之乱,迁潦州之定远。宋太祖建隆二年(961),117世蓝一俊,徙临淮,宋徽宗政和七年(1 117),121世蓝万福,又徙句容。
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122世蓝吉甫,遇金人兀术之乱,入闽居福清县之五福乡,是为蓝姓入闽始祖。宋淳佑六年(1246),123世蓝常新,徙建宁县之崇善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