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历史源流>>谱牒

6、邱氏

创建日期:2014-10-10 | 字体显示:

丘(邱)氏,炎帝后裔。鼻祖羌太公,炎帝十七世孙。公元前n10年,太公辅周平商有功,封为齐侯,立都山东营丘。公元前1080年,其支子—穆以地为姓,丘姓从此始。传至十八世,和公官拜高趾太守及天官大家宰,任职河南,发族于光州固始,遂以河南为郡望。传至58世,行恭公于唐贞观年间从侯集讨高昌有功,封爵天水,于是又有“天水郡”之由来。

“丘”、“邱”何也?清雍正三年(1725),皇帝为尊孔,下令凡姓氏、人名、地名等与“孔丘”有讳者一律更改,于是“丘”改成“邱”。辛亥革命后,身为进士的台湾丘逢甲,联名上书民国中央要求复“丘”,经准后,有的改了,有的没改,于是成了“丘”、“邱”并用。

入莲开基

自诸侯混战,中原动荡,丘氏便不断南移。西晋永嘉之乱,丘氏三十一世伯高公携眷从河南光州固始与当地的陈、林、黄、郑、胡、何、詹,史称.八大衣冠士族,徙入福建,其五个儿子分别卜居于崇安、建阳、延平、福州、泉州等地。唐代,又有四十九世纪龙公及其子笔珠入闽。唐末,还有五十六世杰秀公随王审知三兄弟涉入莆田。南宋末年,五十九世晴公,时任邵武通判,在护送皇朝幼主往泉州一带避乱时,途遇蒲寿庚之乱,其被冲散之妾韩一娘带着其三个儿子—三四郎、三五郎、三六郎逃入龙岩,后在阿西、广东等地繁衍。连城“河南郡”之丘氏便是他们子孙。南宋天禧年间(1017一1021),又有“天水郡”之行恭公第五世孙—昆清公,从江西抚州迁入宁化,传至四世,念三郎从石壁迁入连城北门。于是连城丘氏,既有“河南郡”也有“天水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