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源于姬姓,上始传自黄帝,至古公宜父建立周王朝,世称周太王,太王生三子,长子名泰伯,次子名仲雍又号虞仲,三子名季历。《史记》中记载,季历贤,而生有圣子昌,周太王欲以王位传给季历,再由季历传给孙子昌。于是泰伯、仲雍为尊父旨意,避让王位,徒奔荆蛮,为表其坚心,乃纹身断发,示不可用。其弟季历继立为王,是为王季,世称周文王,后其子昌继为周王,世称周武王。《论语:泰伯篇》载:泰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泰伯奔荆蛮(古渤海郡之梅里,现江苏省无锡市梅村镇),自号勾吴。到荆蛮之后,泰伯、仲雍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很受当地人的欢迎,不少贤达纷纷前来投奔。武王伐商得天下,觅仲雍叔公曾孙周章于梅里,封国以吴,遂以国为姓,是为渤海郡最早吴氏。
传到第18世寿梦,生有四子,第四子季扎。季扎贤而聪明,吴王寿梦十分喜爱,临终前一心想把王位传给季扎以昌吴国。而季扎愿效先祖三让王位之美德,也让王位给其兄。于是寿梦乃立长子诸樊为王,诸樊为王至除囊,让位于季扎,季扎谢而不受,乃弃室而耕。诸樊知季扎贤而不立太子,并言以次传三弟,必至季扎而止。此是历史上称之为“兄终弟及制”。传至季扎,季扎不受,遂逃居延陵。孔夫子适楚书写十字碑以赞季扎之贤:鸣呼有吴延陵季子之墓。晋明帝太宁元年(公元前三二三年)尊崇季扎为延陵王。
吴国王族自汉魏唐的千余年间,在璞阳甄城、冀州渤海、中州陈留、湖州吴兴、潭州长沙、豫州汝南、荆州武昌、常州延陵等郡成为名门望族。迁入连城的吴姓郡望是其中的“渤海”和“延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