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氏得姓于黄帝轩辕之世家,星溪君之后裔。古时有名医脑附,精于外科手术。据《素问》载:“俞”与“腑”谐音而相通(脸指人身穴道)。附精通医学,精于脉理,故称俞附。后代人就以祖先名字为姓。俞姓居于江陵郡(今湖北),盛于河间郡(今河北),故名“河间堂”(即河间郡)。有联云:“高山流水,连理嘉禾”,典出于周末俞伯牙与俞讳,伯牙善于鼓琴,曾有“听琴知音”的故事(参见《史记》、《灵枢经》)。汉及唐代皆处北地。唐末南迁,始有移江淮。宋代入闽。
入莲开基
元末战乱。廷玉公暨子通海、通源、通渊四人俱满怀韬略,善于水师,与廖、赵两家起迹巢湖,为明太祖朱元璋佐命元勋,父子皆列公候,廷玉公被追封河间郡王。明洪武年间(1368一1398)已有俞氏入闽。明永乐年间(1403一1424)靖难后,多有俞氏自江(注:应指江西)入闽散处于汀州府宁化石壁等处。明景泰(1450一1456)之初,有一支上贞公后裔因避战乱,方由宁化迁居长汀水东(亦称水汀),后迁徙连城首溪隔口等地。上贞公后裔俞五公(后称俞什五公王),原居龙岩万安梧宅主洋,其子杨通及后裔迁居白水碑、碑子洋、坪坑等地。至今白水碑已19代,5户人;碑子洋已23代,24户人;坪坑已21代,89户人。连城俞姓另一支系吴甫公的后裔,元末至正年间(1338一1353年),吴甫公由宁化石壁乌泥坑经长汀入莲到良坑。现已繁衍21代,近1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