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氏的远祖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黄帝有孙名颇项,撷项曾孙名陆终,陆终生彭祖,彭祖裔孙彭孚,在周代担任钱府上士官,掌管钱粮财物,他的子孙后来以他所担任的官职为姓氏,姓钱。因得姓于彭城(今徐州),后迁徙于下那(今那州),并最后光大于吴兴(今湖州),故有彭城、下那和吴兴三个郡号。
入莲开基
连城钱氏开基祖是十五郎公。据有关资料考证,上祖原居江苏彭城、下那一带,西汉末年为避乱开始南迁,在浙江开基建业。唐代以后,先祖钱谬在吴越立国,后梁初封为吴越王,割据今上海、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成为五代十国之一的开创者,去世后被追尊为武肃王。总计吴越立国86年共传五主,由于远离中原征战之地,境内较为安宁,在位各王又注意发展生产,使其境内十分富足,其子孙得以迅速增殖和繁衍,并通过分封等形式散居两浙各地,从而在其国力所及的两浙13州之地几乎遍布其子孙。至宋代,由于其子孙入仕于宋,进而任职,王爵一直得以保留,在这统一王朝的大家庭中争得一席之地。所以宋代仍是钱氏在五代十国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辉煌时期。传至十五郎公,又于“宋端平年间由浙迁居连是为兆基之祖”。据谱记载,“始祖十五郎公宋人也产于越国启于文川”,“其先出自武肃,南渡后族姓蕃衍于闽,故钱氏于闽为望族”。
播衍
“功建梁唐封武肃,流分呆越启文川”。据谱记载,十五郎公到连城定居后,生下二世祖十八郎公。衍发三世祖庚淑公,四世祖长有德公、次有道公,以下五世祖支分三大房:长房均富公、次房均禄公、三房均显公,俱由有道公而出。从六世祖以后字派排列为:六代良,七代儒,八代真,九代万,十代得、显,十一代文,十二代憋、应,十三代国,十四代志、象,十五代永、维、云,十六代鸿,十七代喜,十八代毓,十九代积,二十代德。从二十一代起以昌、盛、鼎、壮、思、谦、履、升、恒、泰、家、修、、献、大、酞、宏、漠为派庶,发展至今又三十代左。十五郎公后来回浙江探亲,不知何故,未再回达右连城,后裔在城西黄九垅建墓,以银牌与二世祖十八郎公合坟安葬,在城关水南街建造祠堂,春秋二祭,缅怀先祖。相传民国初期仍有浙江宗亲钱氏前来连城祭祖,连城钱氏在吴越王生日时也有去浙江祭祀。十五郎公迁居连城,先在城里耀桂坊(今城关水南街、南前村一带)立足,后因人口逐渐繁盛增长,从第六、七代开始往各地播衍,迁本县范围的有长房裔迁居北团上江坊,遗发二十八代;次房裔有徙居姑田镇小洋地、首溪乡詹坑等地,遗衍二十九代;三房裔有居于朋口镇马埔头、洋坊村以及曲溪乡邓屋等地,遗开二十六代。至清代,有裔孙因仕宦为官,迁往湖南常德、武陵、龙阳、宜蛙等地,还有裔孙因商贸迁往江西赣州、信丰、上饶,浙江衡州,福建长汀、南平、崇安、明溪、清流、永安、万安寨等地石民国年间有裔孙迁往台湾。新中国成立后,有裔孙因工作外迁定居在深圳、广州、杭州、福州、厦门、马海(内蒙古)等地,还有裔孙移居新西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