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氏
始祖傅说,出自姬姓。黄帝裔孙大由,封于傅岩(又称傅邑、傅险,今山西省平陆县东),其裔孙以地为姓。《史记》载:殷商中期,高宗武丁夜梦得圣人,叫说(读悦)。武丁初从群臣中寻求,未得,便命百工按梦中所见到各地寻访,在傅岩找到正在版筑中的说。武丁恭迎说于傅岩之野,并耀举为相,成为殷商中兴的鼎柱,为王朝的稳定和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傅说就是傅姓的始祖,距今已历no余代,约3300年。后裔便以“版筑遗徽”作为傅姓标志。商末,傅姓迁至清河郡地(今河北省的清河、枣强以及山东省的济平、高唐、临清一带),不断繁衍,成为望族。全国各地裔孙多出其地,故郡称清河。一支繁衍在北方的傅姓,又称北地郡。郡地在今宁夏及甘肃东北。在傅岩还留下的少数傅姓,为复姓傅余。入莲开基
连城的傅氏,也和其他客家一样是逐步南迁的,大致是:,由傅岩到清河,由清河到宿州,由宿州到宁化石壁,再由宁化石壁至连城傅家墙开基。
傅氏最早入闽的是傅实(866一926)。唐末,中原纷乱,士民大批南迁,以避战祸。唐禧宗广明元年(880),傅实任威武军节度使,奉救入闽,先建第泉州,后迁南安武荣。傅实是今泉州一带傅姓的开基祖,海内外裔孙几十万。
傅氏在连城的开基祖是傅以南,讳天植,名一郎,又名十一郎。南宋理宗宝佑元年(1253)进士,1260年至1265年间,曾任安徽宿州太守,为人正直,为官清正,主张抗元。傅以南的上祖,原在清河郡地,宋高宗南渡时,徙于安徽宿州灵璧。傅以南大约于1265年前后辞官,由灵璧迁到宁化石壁大城坑中门坳里。南宋德佑二年,元军攻陷临安(杭州),文天祥组织勤王兵入卫。傅以南参加文天祥抗元部队于1276年底到达汀州(今长汀)。因很快发现姓黄郡守有异志,文天祥便率军经连城的隔川、宣河、朋口等地,南下漳州。在连城境内一路上至今仍留有“忆王坑”、“垂珠岭”、“三将墓”等遗迹胜地。傅以南有三个儿子:旦郎、景郎、是郎,举家随文天祥经宣河里大岭背杉树坑(今连城县宣和乡傅家墙村)时,留下第三子是郎定居于此,作为以后勤王后援。其本人则与旦郎、景郎经朋口、王城直抵广东,希望找到宋帝及其余部。文天祥部队到龙岩后,因道所阻,转入梅州。傅以南于景炎二年(1277)四月卒于梅州,葬于郎考。旦郎、景郎情况不明。自傅以南在宣河(今改名宣和)开基以来,已历30代,720余年。清康熙初年建有“傅氏家庙”大宗祠于连城宣和傅家墙(傅家墙是建祠后才命名的,原名墙里)。祠堂规模宏伟,结构精巧,名日“崇本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