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历史源流>>谱牒

华氏

创建日期:2014-10-21 | 字体显示:

华氏

华氏源出于黄帝次子少昊的第四孙契,佐舜为司徒,受封于商丘。契第十四代裔孙成汤灭夏莱,建立商朝。传十七代至纷王,被西周武王所灭。周成王时封成汤的后裔微仲于宋,“以奉汤祀,作宾王家”,其后第六代裔于公元前841年建立宋国,即宋赘公。传至第三任国主宋戴公时(公元前799),他的儿子考父食邑于华(今陕西华阴),子孙繁衍,以食邑地名为姓,即华姓。公元前719年,“华督事宋疡公(第七任国主)为太宰”。其后裔华元、华定、华亥并为宋国卿。

华氏的望郡始于三国时代,其时华姓旺盛,有3大支系,后以支系分成3郡。汉代神医华佗,曾举孝廉,属沛国支为沛国郡;吴国侍中左将军华融,属广陵支为武陵郡;魏国太傅博平侯华欲,属平原支为平原郡。皆居于大江以北。

江南华氏始于武陵郡华夏,字永先。仕吴孙皓(公元264)为东观令,封徐陵亭侯,南迁于江苏无锡。华夏的第二十代裔孙华荣,仕北宋,随任迁居汁梁,子华兴,孙华良皆受国爵。曾孙华原泉27岁馗驾南渡,复居江苏无锡梅里隆亭。

入莲开基

连城华氏始于华原泉的第五玄孙华瑛(长劲、次嫦、三琪、四城、五瑛),字一郎,曾于宋供京职,故称京一郎。南宋绍兴年间外放入闽,任福建延平沙县令。携眷属居于县衙背,辞官后转徙于宁化、连城等地,最后定居在连城姑田龙坑,为连城华氏始祖。

京一郎单生一子,名九郎,南宋上将军,抚师闽粤。九郎生5子,长子名五一郎,迁广东韶州府英德县;次子名四郎,迁本连城吉坑(现曲溪乡蒲溪等地和赖源乡科地的华姓是其裔孙);三子名三五郎,移居泉州;四子名三十郎,世居姑田龙坑(现姑田厚‘洋、新庄、曲溪洋尾、邓屋、黄胜等地的华姓是其裔孙;五子名二郎(因排行第五,,又称二五郎),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迁上杭定居于白沙之仙阁峦。至京一郎第六代裔孙名三九郎,于元至大二年(1309)复迁连城姑田张洋定居。其二弟名三七郎定居上杭华家亭(外迁另列);三弟名四三郎,其后裔移居宁化。佩卜华氏统祠:清嘉庆二十年(1820)姑田张洋将南陵堂立祀京一郎神佩主、属最早立祀京一郎祠。后于道光四年(1824)华氏在、汀州府(长汀城内朱子坊)建博叙堂大统祠,新中国成立后为国家征用;咸,丰元年(1 851),在省城福州梅枝坊(817中路)建统祠博成堂,原构尚存并有华裔居住于其中一角;咸丰五年丈1855)连城华裔建博仁堂统祠于西门(现县政府左侧),新中国成立后为国家征用。

直至1978年姑田张洋、厚洋、新中和曲溪的蒲溪、黄胜以及赖源的科地等京一郎后裔整修南陵堂,正式确立为京一郎之统祠。

华氏字辈,在未修族谱前,字辈的用字,各地房系自行编排。道光五年(1825),在汀州统祠建成后议修族谱。是年连城;上杭、长汀3县首次统修《华氏族谱》。自始祖京一郎至修谱时已历22代,有的地方传至28代。因此确定第22代起使用统一字辈,排定24字,即气祖)述先贤,钦崇玉绪,敦伦秩纪、念典章修,显身扬名,允康协吉”,可供排用至45代。字辈排定后各地房系自觉例用,并已将用完。.1994年华氏开始组织第七次统修族谱一,在连城佩姑扭张洋成立总理事会,至1996年春,支谱、总谱相继编成,同时增编字辈用字16个,即“承宗继业,振国强邦,帷新肇伟,广运繁祥”,以供后人从第四十六世起例用。

连城、上杭、长汀华姓,自道光六年(1826)第一次《华氏族谱》统修完成至1996年历经7次修族谱,但仍有远徙省外的连城华裔未及邀集参修,字辈亦未统一,如江西省会昌、宁都、定南3县华氏裔从第十五世起,广东始兴县华氏裔从第九世起,皆各自立有字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