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历史源流>>谱牒

创建日期:2014-10-22 | 字体显示:

 

包应人     包嘉贤

 

包氏一族,相传乃“炎帝之后,本姜姓也。黄帝封姜裔为申国候,遂以国为姓。”“春秋时,远祖申包骨仕楚平王,为大夫。”“鲁定公四年,包肯公之子孙不以国为氏,而以祖之字为氏,吾族得姓实自此始。自此而包姓著矣。”〔注:摘自《庐丰谱》序〕。北宋名臣包拯家族的“包氏合肥世系引”中,也有相同的说法:“包氏之先姜姓,火德王炎帝神农之后。”“封于申,历夏、商,为周室世臣。”“申包青仕楚为大夫。子孙因以王父字为姓,属羽音,居上党。”闽杭包氏属其中的一支。

包氏入闽始祖字十郎,号纯白,讳始仁。祖籍山西上党(今山西长治),先祖数次南迁后落籍于江西建昌府南城包家坊。旧谱相传,纯白“始贡于宋孝宗隆兴间,得选汀州教授。”1 163年一1164年间入闽,又“尝权知上杭县事,解组后遂退隐小陈坑而奠宅焉。”[:摘自(庐丰谱)序〕。上杭南部边睡汀江西岸的小陈坑(今属下都乡新寨村),从此成为闽杭包氏的发祥之地。

纯白的生卒时间,旧谱大都未载,现已难以查考。配钟十娘,子一:七郎。始祖考姚暨二世祖七郎合葬于南蛇渡好下首河岸(子附父葬),为光绪戊申年重修。由于汀江棉花滩电站的兴建,祖坟所在地成为库区,其右肩上的三始祖三九郎坟地也在库区内,行将淹没。省内外族裔共同出资,于1999年春,将始祖考毗暨二世、三世祖金骸一同迁葬于距小陈坑村口一华里的银子凹。

杭城祖祠曰“河清堂”,寓宋代名臣包拯的典故“包公出,黄河清”之意,位于城关打石巷内(今临江镇新生巷)1928年版的“七修”谱载,祖祠“乃合族所建,以祀入闽始祖纯白公之祠也。”“其购基自光绪丁亥始,至戊子而兴工,至癸已而升主。费七千余金,皆由配享诸公所捐出。”全部建筑至今尚属完好。

小陈坑村东南三华里的南蛇渡,曾是汀江上的重要码头之一。上溯汀州,下至潮汕,是两省三县间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经济活跃,商贾云集。小陈坑是距渡口最近的村庄。

二世、三世祖均单传。至四世,有兄弟五人,依次为:千一郎、千二郎、四八郎、四五郎和四三郎。长房千一郎率先踏上祖先走过的艰难坎柯的迁徙之旅,迁至庐丰黄坊下村,后迁上村,为黄坊包氏一族的开基始祖。配李一娘,子五:万一郎、万二郎、万三郎、万四郎和万五郎。五世祖诸兄弟开始了大规模的外迁行动:万二郎辗转迁往江西赣县长洛,万三郎迁蓝家渡觉坊(今本县蓝溪镇觉坊村),万四郎迁江西于都,万五郎迁庐丰东溪(今本县庐丰乡丰济村)。此后,各房支族裔不断有外迁者,近者有往长汀、连城、永定、武平等地;远者往广东、江西、湖南、浙江、贵州、四川、陕西各省。

其中以庐丰东溪支系外迁最多。后来又还有不少再迁徙的,现今聚居在四川南溪县的族裔即是从东溪迁贵州长寨后又分出一支转迁至南溪的。

客家先民在当时土地私有化,劳动生产率又十分低下的情况下,或因世道太平,人口膨胀;或因天灾战乱,远走他乡;或见异而迁,或顺便而迁,克服艰难险阻,不断拓展新的疆域,不断进入新的环境并融入其中。在求生存、求发展,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同时,也为传播交流中华文明,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根据“(闽杭包氏族谱)八修编辑委员会,’(以下简称“八修”谱)的不完全统计,闽杭包氏族裔已繁衍发展到30余代,不下八万之众,还有部分因工作关系散居全国各地及移民港台、海外者。纯白裔孙主要聚居地有九省()百余处:

1、福建省

(1)上杭县:小陈坑、觉坊、黄坊、庐丰东溪、湖坊、城关。

(2)长汀县:大同罗坊、汀州镇五通门、策武德联冈下、斗哩、新桥。

(3)连城县:四堡洋背、石柱下。

(4)永定县:凤城镇、礼田坝、仙师宫。

(5)武平县:山峰下、朝阳坊、象洞。还有漳浦、建宁、厦门、福州等地。

2、江西省

赣州,赣县的长洛乡、龙头、太源,会昌县的竹子坝、塘迁、水洒坝以及瑞金市的武阳罗石、谢坊大嵘姜屋、冈百营蒲塘、渡头、上好窖、水堡兴田狗迹坑、瑞林上芫茶察、大柏地,于都县的葛坳(梓龙甲)高坡,兴国县的衣锦乡点茶嵘,宁都县的肖田银葛村、黄破街头,石城县的长冈苞、步坝,定南县的东步乡神仙岭下、樟下,龙南县,安远县,南康市的东山镇上龙村岩石下,万安县的宝山乡榭坊村、棉津,乐安县,万载县的菱湖以及奉新县和修水县等地。

3、广东省

河源市的东源县蓝口镇碟下管理区和河源市区,翁源市的乌石冈坝子牙,英德市的石灰镇镇管理区、大镇镇番禺市人和好以及合浦三鸡地,电白市等地。

4、广西壮族自治区

梅寨、桂林以及柳州马平县等地。

5、贵州省

三都、榕江、余庆、定旦、施秉、镇远、铜仁、凯里、石吁、贵定、江口、独山、剑河等地。

6、四川省

南溪县、巴县、建为县五通桥等地。

7、湖南省

辰溪,浏阳县官渡镇黄花村,桃源县鱼网溪,常德县,益阳县,桂阳,以及汝城卸匕。

8、浙江省

衙州市、福海、台州市浦城、龙泉大沙、严州建德等地。

9、陕西省

商州、西安等地。

闽杭包氏一族人才辈出,代有名人。年代久远者,事绩荒湮,难以考证,仅就近代先辈名人择其要者四位:育华、盛标、树棠、汝谐事迹恭列于后。以纪念先辈,激励后人。

包育华(18471908),号桃初,上杭庐丰东溪人。他精研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博采名家之长,深得歧黄之秘,处方神奇,享有神医之称。

他的医术著作颇多。1902年,在潮州出版有(无妄集??活法医书),共五卷。现在上杭县博物馆藏有孤本。此外尚有(问切从励、(宋本集注)等未付印。他平生的业绩还在于培养子侄从事中医,多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