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历史源流>>谱牒

创建日期:2014-10-22 |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
来源:
摘要:

傅恩林     傅国强

()

傅氏起源,据《唐世系表》云:“出姬姓。黄帝裔孙大由封于傅邑,因以为氏。”司马迁著(史记??殷本纪第三》载:“帝小乙崩,子帝武丁立,思复兴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决于军宰以观国风。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y说音:)。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帝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中。是时说为青靡,筑于傅险。见于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故遂以傅险姓之,号曰傅。”傅说便成为得姓的始祖。至今约三千三百年,已传110代。

《英贤传):“傅说为相,子孙留居傅岩者,号傅余氏。”复姓傅余和傅姓是同出一脉的亲兄弟。傅岩又名傅险,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南圣人涧村。

傅说的后裔到封王执政时,也已传到了第五代,这段历史约150年,其世系如下:鼻祖(),②伯征,③怀安,④仲乐,⑤上()奎、上达。尚达兄弟俩目睹封王沉迷酒色,暴虐统治。重征赋税,民不聊生,国家危难将近,为了避祸,他们离开商都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远迁清河,今河北清河、枣强及山东临清、夏津一带,后来子孙蕃盛成为当地望族。这是傅氏清河郡()的由来。我国东部和南部各省,绝大多数的傅氏都是以清河为郡()号的。

傅说的62代裔孙奕(公元555639)相州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人,唐初著名学者,精通天文历数。他在傅氏家族从北到南播迁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入闽的傅氏家族是从他的几个儿子开始分派,先后从不同的路线,不同的年代到达的。

唐高宗咸亨(公元67仆一石73)中傅奕带了家眷从河北邺县到西安任职。生子:觑、现、璧、维光()。子孙从此散居江南。傅奕的子维光、孙游艺曾任武后的莺台侍郎,依归同平章事(宰相);曾孙时新,任河南光州固始令,后子孙落居该县。唐朝末年天下纷扰,公元880年,昭义军节度使傅笋带了一支人马和巧岁的从弟傅实南下入闽,驻扎在泉州。后来成为闽南、闽东一带傅氏的开基祖。

()

 

开发闽西的傅氏远祖:以南,讳天植,又名一郎,十一郎。南宋理宗宝佑元年(1253)登进士;景定间(12}1264)任安徽宿州大守。约在公元1265年辞官不仕。当元兵南侵甚急之际,傅以南偕家属,从宿州灵璧县随中原父老,避乱入闽,抵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大垂()坑中门。土区(面音欧)里,暂住了一段时间。

南宋未端宗景炎二年(1276),著名爱国名臣文天祥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率领抗元义军,进军江西,恢复州县多处。不久为元兵所败,从赣南退到汀州,傅以南闻讯后,立即率长子旦郎、次子景郎赶赴长汀,与文天祥相会。在去漳州的路上,他们志同道合,商议国是,忆王事而啼嘘,过峻岭而坠泪。(忆王坑、垂珠岭皆在连城朋口镇东部)。全地至今仍传颂着大段故事。

由于去漳州的道路被阻,时局发生变化,文天祥等一行人,还未到漳州,改变行军路线,转赴广东勤王,寻找端宗。这年三月间抵广东梅州,五月出梅岭。傅以南不幸逝世于梅州,旦郎、景郎扶枢葬于梅州程乡县。衣冠家在连城北门外潘洋。以南王、谢两夫人与长子旦郎,次子景郎下落不明。三子是郎,由宁化石壁迁往长汀县源河里墙里大岭背坑(今连城县宣和乡傅家墙。

以南三子正先号仰斋,乳名是()郎。增广生员,赠礼部侍郎。父亲率长兄、二哥去与文天祥会合勤王后,遵父嘱留在长汀县河源里,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隐居深山老林弹力于男耕女织,自食其力,过着清贫而安静的生活。逝世后,葬在大岭背坑故居的后龙半山腰。

坐北朝南,“喜鹊衔柴”形。块石镶成,碑文阴刻保存完好,墓前有石柱一对。原配万百五娘夫人,继配陆福金、赵三娘夫人生子八:念一郎迁广东;念二郎迁朋口;念三郎世居傅家墙;念四郎迁山东(一说迁泉州);念五郎,迁潮州(一说迁泉州);念六郎迁福州(一说迁山东);念七郎迁上杭蛟洋;念八郎迁连城县东门,后裔一部分迁山西大同,一部分迁广东饶平县。念/又郎第22代后裔傅成章,于乾隆八年从饶平迁四川简阳市踏水镇杨李沟。

傅家墙现仍有清顺治初年建造的傅氏家庙—崇本堂一座,“乌鸦落洋”形。巨形墓道石碑一块,阴刻:“宋赠礼部侍郎”六个大字。还有七星井遗迹,至今仍泉水清彻。

正先次子念二郎,迁居朋口屋场坑,祖祠在朋口中心小学隔壁。生子五:太一郎迁广东镇平,不详;四九郎,后裔大部分住在朋口镇及周围乡村;五九郎,失考;百一郎,迁上杭太拔乡增坑村,后裔迁苏前、合甲、白砂等地;千一郎,后裔一部分迁新泉背头案,其部分裔孙迁长汀大同镇大铺下。

全文内容请见附件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