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
温炳芳
温氏上杭开基的九郎是闽西、粤东的发祥始祖。
温氏之先,出自姬姓,西周唐叔,名虞,字子于,周成王姬发之弟。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把唐地封给他。其子燮继位,因南有晋水,改国号晋。之后晋公族受封于河内之温邑(今河南温县),因以为氏。晋大夫都至食采于温,号温季,亦以为氏。西汉功臣温疥,封构侯,疥孙何,始居太原,成为望族,后裔遂以太原为郡号。东晋江州刺史温娇,北魏文学家温子升,唐代礼部尚书温大雅。宰相温彦博,诗人温庭绮,明代学者、画家温良,东阁大学士温体仁,清代著作家温常缓等,都是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汉朝,温氏以太原为发展中心。其后发展到汲郡(今河南汲县西南)和清河郡(今河北清河,枣强,山东,清平,高唐,临清,武城等地),今奉汲郡和清河郡的后裔,旧谱称为东温。西晋南北朝以后,和其他客家先民一样,温氏族人开始向南播迁。东晋温娇,平王敦、苏峻叛乱时,携家属,渡淮河,徙吴兴,后人曾在江西抚州建祠纪念。温娇十一世孙皋,官任扬州刺史,正式定居江南,从那以后的温氏嗣裔,称为南温。
唐末黄巢起义后,迫使更多的温氏先辈从赣南宁都迁石城和闽西宁化石壁等地,拓展家园繁衍生息,宁都始祖俐的八代孙同保,徙迁石城柏林野芋窝(今岩岭乡塘下村)开基。石城毗邻宁化石壁仅一山凹之隔。同保生九子,曰元春、元夏、元秋、元冬、元尚、元高、元林、元兴、元旺。播衍于闽西、粤东的温氏后人,多是他的裔孙。同保的坟墓就是建造于宁化永丰里下坪角前排。
上杭始祖九郎,于宋年间从宁化石壁迁来安乡洪山塘开基。这里距县城十公里,汀江河流经其侧,属河谷盆地,是上杭屈指可数的大村庄。相传公段之日,留下幼子五郎,由管太夫人抚育,当时的安乡,是汀州取道上杭通往广东潮州、汕头的必经之地,大路通衙,常有骑马坐轿官员经过。五郎渐长,和邻舍青年舞捍习武,不慎击破过路朝官轿角,母子惧罪,逃至溪南里双井村(今属永定县)林姓亲戚家居住,五郎暂改姓林,此即宗史所载二世祖林五郎,林五郎,生子取名五二郎,恢复姓温。感于林家亲戚荫护之德,故未改二世五郎之林姓,且一直沿称至今。始祖九郎段葬于安乡圳头岗。
1998年,上杭温氏作了一次全县性的族谱修编。根据那次汇总,全县以九郎为一世计位,各地繁衍裔孙一般在30代以上,个别达37代的,分布于18个乡镇,40个自然村。历史上人文荟萃,明朝勃庵(1428一1508),少能自立,长大做生意,积蓄颇丰。有生意人遗银十两,勃守候归还,信誉日著。其子温明(1462一1537),应省试领弘治戊午科举人,1517年任潮州推官,建石坊“风翁”牌于县城十字街上。孙璧,入国学,恩赠北京东城兵马使,建恩功坊于家门,曾孙大通,以督建皇林有功,升授湖广郧州府别驾。还有长房孙大韶,任河南布政使司理。
新中国成立后的上杭温氏族人,更是英才辈出,涌现一批卓越之士。如:名列《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等十几种辞书中的福建师大教授温祖荫,曾发表专著四部,论文五十余篇、获国家省部级奖十三项;终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待遇的中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温佩琳;从事机器人研究,取得多项成果在国际报刊和学术讨论会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的意大利米兰工业大学教授、博士温夏等。
温九郎是闽西、粤、港、台温氏的发祥始祖。温氏二世林五郎迁往溪南双井边后,三世五郎(又称五二郎)生三子,开始播迁各地,长房十五郎又称六郎,迁梅州松源,三房十七郎又称七郎,迁本县杨梅洞;二房十六郎迁古基坑后,其子迁回双井,直至十一世才分三房,长房念六郎、三房三九郎分别迁上杭胜运里棉村和白玉案,二房三六郎仍住双井。今永定峰市、仙师,凤城等地的温氏族人,均属他的后裔。洪山乡尚还村的温氏始祖,则是九郎九世孙良政的后裔,从上杭蓝溪梅永村迁去的。在武平、武东六甲开基祖百二郎和百五郎,是九郎七世孙三八郎的第二房和第五房,从上杭捻田叶坑迁出的;中堡标下的温氏始祖,是九郎的十一世惟长(千一郎),从上杭蓝溪梅永村迁出的;岩前温氏始祖,则是九郎四世孙六郎(十五郎),从双井迁梅州松源横岗后播衍迁去的。至于新罗区的龙门、大池等的温氏始祖,则是九郎十一世孙三九郎的后裔,从上杭茶地播迁的。民国年间上杭温家祠每年秋祭值办轮流乡村地名表所载,永定峰市排在教字班,田梓里排在友字班;武平盘龙、大坑、溪东、溪西、应头等地抖浓任字班,岩前排在恤字班。那时候凡属杭、武、永温氏每年初中以上毕业生,秋祭祠堂时均得参加拜祭告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