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历史源流>>源流

刘佐泉《客家源流》

创建日期:2014-07-29 | 字体显示:

 二、客家源流

客家人是“移民”。

“移民”这个字眼在一般人听来不免有微妙的轻蔑之感。它实在具有一种像贵重金属发出的铮铮之声,就像“英雄”和“开拓者”这样的辞藻。

    “移民”,是那些胆大妄为的人、富于冒险精神的人、不满现状的人、持有不同政见的人、心无所惧的人、一贫如洗的人、有胆有识的人、挺而走险的人,他们必然要寻求新的故乡以改善自己的生活,以求得继续生存。在中国历史上,“移民”又被贬称为“年饥或避兵他徙者”的“流民”①。

    客家人是北方汉人南迁“移民”中的一支,在漫长的岁月里,革路蓝缕、颠沛流离、历尽艰辛,从而形成一个有着数千万子民的民系。然此大民系,论其形成,今人喜见其大,但究竟有多少人能够明了当中错综复杂的艰辛苦难的历程?为此,我们后人只有“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

()客家之“源”

    客家人的“源”,他们在北方的大本营,是在河洛。所谓“河洛”,指的是黄河、洛河。从广义上来讲,就是黄河中游、洛水流域这一广阔的区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原地带。具体说,即是黄河由河曲(风岭渡)向东经三门中流砒柱之险,过孟津直下至荣阳、郑州,这一大段大河之南,洛水、伊水及篙山周围,包括颖水上游登封等地,也就是古文献中所说的“天中”之地,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西部,古时称之为河南地,又称为河洛地。故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云:“见父(司马谈)于河洛之间”。从狭义来讲,河洛,指的就是洛阳。晋左思在《三都赋》中说:“蜻函有帝皇之宅,河洛为王者之里。”李善注云:“蜻,东西蜻也,函,函谷关也。贾生过秦日以蜻函为宫里居也,言周、汉皆以河洛为都邑。”

    “河洛”位人类发祥地之一。

    中国从上古直到西晋末年,北方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水平都远远超过南方。汉文化的核心地带是渭、黄东西向文化链,而河洛是这一核心地带中的实际核心。永嘉之乱和晋室南迁,是河洛也是全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迁移。河洛及中原其他地方的人士为了避难,进行了大规模、长距离的跋涉,进人南方。经安史之乱,大唐帝国从此衰微,河洛等中原地区经过浩劫,残破不堪;加上藩镇割据,政局动荡,于是居民离散,第二次大量南迁。“靖康之难”宋室渡江,酿成第三次人口大迁移。

    “根在河洛”这一具有强大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问题,激发着海内外客家人千百年来寻根问祖的思乡之情和爱国之心,而且永志不忘。这,在他们的族谱家乘中有着确凿的记载。

赖际熙先生等纂《崇正同人系谱》卷二《氏族》卓氏条云:“晋五胡之乱,中原望族,相率南奔,粤有卓伟者,为建安刺史,后因家焉。”

同上钟氏条云:“其族皆中州,东晋末,有钟简者,世居颖州元熙二年,避寇南迁。”

《嘉属刘氏族谱》所载刘氏源流云:“先主次子永公,初封鲁王,继封甘陵王,魏咸熙元年,东迁洛阳,遂家焉。自五乱胡华,永嘉沦覆,晋柞播迁,衣冠南徙,永公之裔,迹迁居于江南。”

《蕉岭赖氏族谱》云:“赖氏居颖川,已更数代,西晋永兴间,列室官浙东,从东海王越,讨成都王颖,卒于军,一子元公,公二子:长厚,次庄,迁松阳家焉。”《崇正同人系谱》卷二《氏族》吴氏条云:“世居渤海,散处中州,其后有随王潮人闽,而人于粤之潮嘉等处。”

刘士骥《梅州丘氏创兆堂记》所述镇平(今蕉岭)丘氏源流云:“先世由中州迁闽。”

《崇正同人系谱》卷二《氏族》陈氏条云:“故陈氏郡望称颖川。宋末中原士族,纷纷南随帝室播迁,有陈魁者率其族众九十三人,移居福建汀州府之宁化上杭。”

《蕉岭汤氏族谱》云:“追黄巢乱后,汤氏从中原南迁。”

《道光五华蓝氏谱》云:“我蓝氏,系出汝南。”

《崇正同人系谱》卷二《氏族》郑氏条云:“世居中州。南宋孝宗时,有郑清者,以太师贬官福建上杭梅溪司巡检,遂家上杭。”

《防城陈族之源流》云:“考我陈氏,望出河南,郡名颖川。”始兴《顿冈张氏族谱》云:“初,壮武公,尝卜居河东蒲坂县,二子贵,又置第于洛阳,故河东有司空村,洛阳有散骑里。后五世徙洛阳,居散骑里,而传子守礼,仕隋为涂山承,生君政,唐时为韶州别驾,卒于官,子孙因家于曲江。君政生子宵,胃生宏愈,迁于青化。宏愈生承相中书令九龄公,及其弟九拿,九章、九宾。”

蕉岭《程官部黄氏家谱》云:“侃公,由江夏而迁光州之祖也。仅方数世,锡祖字

天与,因寇乱,由光州固始人闽,卜居邵武之和平。”

梅县《松口钟氏谱钞》云:“响公封为江阳太守,时因军乱大变,自颖州逃难,在江西

零都县竹子坝阱秋乡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