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来源与形成
李默
一、来源
居住龄闽粤赣边地区的客家先民,系来自中原。是历代因战乱从中原大规模直接迁徙而至,或辗转迁人,或官宦、贬滴、经商等原因而落居。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是以中原移民为主体,融合了当地舍、瑶、蛋、僚等南方少数民族。其先民迁徙有以下几个时期:(一)秦汉统一中国,中原移民开始南下。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军六十万灭楚“南征百越之君”((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卷73《王剪传》,岭南为秦军略取,其统帅为屠唯。(淮南子??人间训》载:“乃使尉屠唯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谭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守南野之界,地望为今赣南南康至粤北南雄始兴。秦军一直遭到越人抵抗。秦始皇“乃使尉佗(河北真定人)将卒戍越。”(《史记》卷112)据史家考证,集结余干之水的秦军,于公元前221年置闽中郡后,即分兵南下,从闽粤赣边人抵揭岭,故《广州记》载五岭有“揭岭”之名,“揭岭”,即揭阳山,今揭阳县北一百五十里,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秦始皇伐百越,命史禄转响,禄留家揭岭。”(《地名大辞典??揭阳山))秦县揭阳,地括潮梅,跨至江西石城。史禄之后人,为汉揭阳令史定。
《史记》卷6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发诸尝通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以适遣戍。”(《史记正义》徐广曰:五十万人守五岭。)《南越列传》亦谓:“以滴徙民,与越杂处”,即赵佗“将卒以戍越”。由是观之,闽粤赣边有两支秦军屯戍,一戌南野之界,一戍揭岭。龙川为赵佗,揭阳为史禄驻戍(秦南海郡领县四:番禺、四会、龙川、揭阳)。
秦始皇三十四年,“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据(读史方舆纪要》载:筑任嚣城放乐昌拢口,赵佗又在隔河二里筑城以控武水,筑万人城于中宿祯山。赵佗又在龙川筑城居之。这批筑城者人数不详,但同期徙往北方边郡筑城可考者,少者三万户,多者五万户。
秦始皇三十六年,赵佗“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秦始皇可其万五千人。”((史记??淮南王列传)卷118)当时岭南人口,据(史记??陆贾传)卷97载:“今王众不过数十万”,“使一偏将十万余众临越,则越杀王降汉,如反复手耳。”前汉南海郡有户19613、口94253。估计秦驻闽粤赣边之戍徙民约占当地人口三分之一以上。中县滴徙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工具、种畜,促进了岭南的生产,政治社会推行封建郡县制,使百越从奴隶制进人到封建制。文帝诏曰:“徙中县人与越杂处,粤人好相攻击之俗益止,中县人不耗减。”这是滴徙民以军屯的形式进行生产,保证其不减员。在屯区内,以中县人为主体,保持并推广中县语言、文化、习俗。
秦中县滴徙民之后裔,唐乾符五年龙川翰林学士韦昌明(越井记》谓:“南越赵佗氏,昔令龙川时??秦徙中国之民于南方三郡,而龙(川)有中国之民四家(四族姓),昌明祖以陕中人来此,已凡三十五世矣。”《唐诗纪事》载,李桑与征客循州,宿韦思明家,思明年八十,与集征谈论至李涉诗,酷称善”。以上说明,闽粤赣边秦徙民之后裔,长时间繁衍发展,至唐代已形成保持中原语言,传统文化的社区,有些已诗书传家。
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巧年),“吕嘉等反,令罪人及江淮楼船十万师以讨之。”((史记??南越列传}卷113)揭阳令史定降。又大批中原士卒南戍岭南,分驻于郡县及军事要冲。时南海郡领县六:番禺、四会、博罗、中宿、龙川、揭阳。而龙川、揭阳为今惠、潮、梅之地。1956年梅州市北门岗发现的西汉古墓,墓砖上有“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说明汉南来军人,在岭东屯驻。
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武帝以“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覆,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淮间,东越地遂虚。”(《史记、东越列传》卷114)即是说闽中及揭阳(潮、梅古为闽越地)的闽越人都搬走了,是地只留下秦中县徙民的后裔。这说明自此起,闽粤赣边居民是以中原移民为主体。《客家人》一书谓:“客家话的发音,有许多是从上古时代遗留下来的先秦语音,说明与秦大规模徙中县人民居龙川、揭阳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