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系的历史渊源
及客家精神简释
刘惠生
一、“客家民系”一词的内涵与外延
“客家”一词的称谓,在古代对于甲国人去乙国任公卿称之日“客卿”,如苏秦任六国卿相。而对于外地迁来侨居本地的居民户称之曰“客户”,以示区别于主户。指明了客户的内涵。其实中国之客户名称并非始自唐代,而是自远古以至西晋永嘉之时就陆续相继出现。特别是从西晋开始,由于战争原因,北方人民逐渐向南迁移。据《新方言岭外三州语》载:“广东惠、嘉应二州,东得潮之大埔、丰顺,其民自晋末逾岭,宅于海滨,言语敦古,广州人谓之客家。”另一说法是:“古代以黄河流域逐渐南移到南方之汉人,现在分布在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等省区的民系,均为客家。”还有一些在他省任职州郡或县一级的行政长官或僚吏,因恋异乡风光,或因战乱不能回故乡,便寄籍客地立户,亦称“客家”。由此可知“客家民系”一词,系客户的总称,因之外延于海内外。她是以汉民系为主体,以姓氏为系统所构成的一个总体,简称“客家民系”。二、客家民系南迁的历史渊源
客家民系的渊源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从远古直到西晋末年为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的社会情况是: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为了巩固政权,采用了许多相应的措施,给国家和人民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在这些措施中,其中一项是为了防止六国贵族及豪强之复辟活动,于是便进行了大移民活动,将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迁到咸阳,一部分分散到巴蜀等地。又迁内地罪人去居住。从而将汉族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带到游牧地区,变牧地为耕地,扩大了北方边境。又征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地。发五十万人守五岭(即五岭山地带)与越人杂居,汉族文化技术传人南方后,岭南开始成为中国领土。这些被迁徙的豪强富户(汉人)和被徙内地的罪人(汉人)去游牧地区居住以及五十万人守五岭与越人杂居的汉人便定居在那里,成了当地的“客户”。也是中国史上有“客户”一词之开始。经过长期的使用和延伸,发展到今天而称为“客家民系”。秦朝由于法令苛刻严历,激发大批人民起义,秦政权很快被推翻。
公元前202年,刘邦做了皇帝建立汉朝。为了巩固政权,削弱豪强势力,同样迁徙六国诸侯后裔、豪杰名家及齐国田氏、楚国昭氏、屈氏、景氏、怀氏五大族十余万人人关,使之在关中定居。于是山东旧豪强被迁徙了,而新豪强一时难以兴盛起来,阶级矛盾暂时得到缓和。此外又分封同姓子侄为王,到封地去坐镇,如封刘肥为齐王,刘长为淮南王、刘建为燕王,刘如意为赵王,刘恢为梁王,刘恒为代王,刘友为淮阳王,封弟刘交为楚王,封侄刘澳为吴王。以后又封幼子刘发为长沙定王。这些王的子弟便在封地内定居下来,而且又陆续不断地分徙于全国其它各地,成为当地的客户。到景帝时,地方官很少调动,世代做下去,官号竟成了姓氏,如管仓的姓仓,管庚的姓了庚。于是这些官的后裔便成了当地客户。东汉末年,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结果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虽然没有什么大规模的移民情事出现,但是北人南来或者南人向西南迁移的情况时有出现。进人晋代,特别是在西晋永嘉时期,司马氏在北方被胡人追到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好逃到南方来,在王导的扶持下,建立了偏安一隅的晋室政权,史称东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