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渊源浅论
万芳珍
明清时因遍徙海内外而扬名的客家人,虽其得名原因及时间学者看法不一,但无论是带着客家名称外迁,还是在迁徙中得名,客家的发祥地都是以粤东北嘉应州为主的三省交界地,已是不争的事实。我持客家在明清时由交界地外迁中得名的观点,以为作为移民的客家,是在迁人地与他民系接触中被动得名的,且客家作为一个民系的自觉性、语言习俗、种种品格,也是在迁人地与他民系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但是,移民客家语言、习俗及品格的形成,却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它应是带着父母之邦交界地的地缘关系和固有文化传统闯人他民系中。在客家走出交界地之前,客家先民已形成一民系,其时间我倾向于宋元间。客家渊源的探讨,我以为就是研究交界地各历史时期原住民与移民如何进行累积性的血缘混化、文化融合,最终形成一个有共同的地域、语言习性、民性,区别于周围其他民系的一个独立民系的。概言之,就是研究交界地的移民史。
罗香林先生的(客家源流考》,持客家源于西晋末以来中原汉民五次大迁徙说,罗氏认为客家或得名宋末,所以,作为客家之源的实际是前三次大迁徙。罗氏引族谱资料详加论证,客观地反映了部分客家的渊源,其研究方法之新颖,至今为学者钦服、追步。但罗氏由于过分强调了客家是此间中原移民后裔和客家血统的纯正、高贵,也造成论述中有偏颇、失实之处。本文不是对客家渊源的全面论述,仅从两个方面对罗氏观点加以修正,谬误之处,祈请方家教正。
(一)客家先民包括江西先秦土著、秦汉先期移民
罗氏认为,晋永嘉之乱后,北方移民中的南徙汉族第二支派,经过三次大迁徙,渐次移人交界地成为客家先民。这符合一部分客家先民迁徙史。但也要看到,南方自有悠久的历史,江西的考古遗存就向世人展示,先秦江西已有一定开发。在此基础上,秦代建有十县①,有较多的居民聚落。象张氏、吴氏、黄氏、幸氏、王氏,石氏、章氏都是明显的先秦旧族②。秦汉时,江西由于拥有北方经黄淮支流人长江进都阳湖纵贯赣江越大庚岭至岭南的水路交通要道,与北方联系加强,成为移民南下的通道和聚居地。汉时,既有朝廷有组织迁人的移民,如“迁吴之大姓吴氏、涂山氏、东冯氏于海昏,因名其地为新吴(今奉新县),’,③东汉灵帝时,“置上蔡县(今上高县),以汝南上蔡人分徙于此”;④也有自发徙人的移民,如西汉末,王莽篡汉,山东武城曾据耻事新莽,掣族渡江,领家族近千人,南迁豫章庐陵吉阳乡(今永丰睦破)。⑤西汉末,江西增至十八县,户达67472,口达351965,东汉县虽只增三县,但户口数分别增长4.8倍、3.7倍,⑥不是人口自然增殖所能达到的。因而至汉代,应有更多的族姓生息繁衍在江西。据地方志及家谱记载显示,我所见到的族姓至少有陈、李、何、胡、邓、罗、熊、程、湛、唐、喻、刘、羊、杨、傅、周、徐、万、邹、孙、宗、谢、余、严、饶、雷、高、项、施、曾、巨、管、笼等三十余姓。有的确系秦汉时迁人,有的可能还是先秦旧姓。正史、方志所说豫章熊、罗、胡、邓四大姓或熊、罗、雷、湛、章五大姓均包括无遗。
秦汉至隋唐,这些族姓生活在江西,经过近千年的繁衍,大都够得上根深叶茂。唐中叶后,闽西的开发提上了经济开发的日程,在向交界地闽西的拓展中,江西这些族姓的宗支是很重要的一支力量。如汉时迁人的庐陵曾氏,隋以前的繁衍大都局限在江西境内,唐初形成永丰、乐安、南丰三个大聚落_,并逐渐向闽西粤东北迁徙。唐高宗以前,已有迁人北宋时的上杭地域者,乐安房,唐末有曾中彦、曾美等迁宁化,宋元间又有曾悖、曾裕振迁宁化;永丰房,五代北宋有曾瑞林、曾载阳迁宁化吾家湖等处,有曾颖迁粤东北河源(今连平县地);南丰房曾肇孙发初北宋时迁闽西今永定地,宋元间后裔分徙上杭武平各处,曾巩后裔存义、曾克,宋元间迁宁化,曾准后裔曾荣,元末由虔州徙上杭,其子源勋再迁河源。若论客家曾氏源流,必追溯到汉时江西庐陵曾氏。他如客家罗氏、徐氏、饶氏、熊氏等等,溯其渊源,也都与汉时或先秦江西的这些族姓有血缘联系,因而追溯客家源流,只从晋末的中原移民谈起是片面的。客家先民有一部分即源于先秦、秦汉时生活在江西的族姓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