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渊源疏证
王大良
客家渊源的问题,一直是客家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数十年来聚讼纷纭,见仁见智,至今尚未形成令人完全认同的结论。本文试图就客家与中原关系问题略陈管见,参与这一问题讨论,不当之处,尚祈方家正之。
一、从中原人口南迁看客家血统源流
客家是在中原人口不断南迁的过程中形成的特殊民系。其南迁活动根据罗香林在《客家源流考》一书中的研究,大规模的约有五次,而其中的第一次和第二次都与中原地区有关。至于这些客家先民的南迁原因和具体人员构成、迁徙方式等等,他并没有做到进一步的研究,以至为后人留下不少悬而未决的疑案。本篇便是围绕第一次南迁问题申而广之的。
一般认为,客家先民第一次南迁的原因完全是由于西晋末年的动乱和所谓“五胡乱华”的影响,其实并非完全如此。如在大乱发生的数年间,自然灾害也一直比较频繁。其中仅永宁二年(302年)一年,就有七月的豫州(治今河南淮阳)、南阳(今属河南)水灾,襄城(今属河南)、河南(治今河南洛阳)雹灾,十月的义阳(治今河南信阳北)、南阳水灾,十二月的襄城、河南二郡风雹灾,而整个中原地区又发生地震。又如永嘉四年(310年),中原地区在四月发生大水,五月地震,六月大蝗,人冬大早,一直持续到次年春天。这些接连不断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破坏,一点也不比社会动乱低,其甚者“折木伤稼”,或者“草木牛马羊俄皆尽”,①同样威胁着中原居民的生命安全。上述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无疑给中原居民在当地的生活造成困难,像“五胡乱华”一样,显然也是引起中原居民外迁的主要原因。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和天灾人祸的交织,最终引起了以衣冠士族、官宦大户为主体的中原居民向较为安定的江淮地区迁徙,此即所谓客家先民的第一次南迁。
根据史书记载和近人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在晋末南下的中原居民大约有九十万人,占后来南朝人口的六分之一。其迁居地区在同属江淮流域的基本前提下,由于在南迁以前居住地区的不同,在南迁后也呈现出不同的地区分布。其中来自中原西北部的移民,主要定居在今河南、湖北二省的汉水流域,而其他地区的移民则安居在今安徽、河南的淮河以南,以及湖北东部和江西北部。②具体说来,如南阳顺阳人范汪六岁过江,依外家新野庚氏,其子宁,“家于丹阳。”③陈郡项(今河南沈丘)人周兴嗣,“世居谷熟”。④荣阳开封(今属河南)人郑袭“初为江乘令,因居县境。’,⑤新野(今河南)人庚易,“徙居江陵”。⑥南阳涅阳(今河南邓州)人刘虫L也“徙居江陵”。⑦上述这些中原士族,定居地点都在江淮流域,说明迁居江淮流域是当时的移民主流。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中原居民迁往今福建、浙江、江西等地。如据(闽书》记载:“永嘉二年,中原动荡,衣冠始人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胡、何是也”。(台湾省通志??人民志》也说,晋代从中原人闽者有十余姓,除以上所及者外,又有张、刘、杨、钟、温、巫等姓。凡此说明,晋末有中原移民人迁福建。亦有一批人迁居今浙江境内。又如(晋书??谢鲍传》载,阳夏人谢呢是晋太傅谢安叔父,“避地豫章”,其地即今江西南昌,可见当时有中原移民迁居江西。
从数量上看,晋末南迁的中原居民尽管有九十万人之多,但其核心仍是以中原士族、官宦之家为主体,其中可考知者约有三十余家,占全部南迁官宦士族的三分之一。他们主要来自中原地区的陈郡、颖川、陈留、荣阳、南阳、汝南、河内等郡,其中陈郡有袁、谢、王、陈、殷、邓六姓,颖川有庚、钟、荀、韩四姓,陈留有蔡、江、范、阮四姓,荣阳有郑、毛二姓,汝南有周、应、李三姓,南阳有范、乐、刘、张、庚、宗六姓,新蔡有干、毕二姓,河内有郭、王、山三姓,义阳有朱氏一姓,河南(今洛阳)有褚氏一姓,淮阳有吴氏一姓。此外,唐林婿(闽中记》曰:“永嘉之乱,中原士族林、黄、陈、郑四姓先人闽。”据此,可知当时有更多的官宦士族渡江南下。
总之,西晋末年的战乱引起了以中原官宦士族为主的居民迁徙,而以后形成的客家人又直接得益于这种迁徙。在迁徙之前,他们居住在汉、淮、颖、河四水之间的中原地区,迁徙之后,定居在较为安定的江淮流域、并以此作为进一步迁徙的起始地。故可以认为,客家先民在西晋末年的第一次南迁,对客家民系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我们还可以确信,这些以官宦士族为主的中原移民与后来的客家人具有直接的渊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