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渊源诸题
吴炳奎
一、客家族属问题客家是汉族的一个民系,汉族之名始于汉代。
(中国通史》第一册载:“黄帝族与炎帝族,又与夷族、黎族、苗族的一部分逐渐融合,形成了春秋时称为华族,汉以后称为汉族的初步基础。”考春秋时的华族,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华夏族,华夏族源于原始社会时期西羌族团的炎帝族、黄帝族和东夷族团中的太昊族和少昊族;炎黄族系和太昊族系,则源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末期的华管氏,后代的华人、华族之名,均来自华管氏。
华青氏又称赫青氏,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也是汉族客家的始祖母,处于距今八千多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末期。当时的婚姻是群婚制,其男性可能是健人氏。(炎黄源流史》载:“看来华青氏可能是缝人氏之妻”。“华骨氏是太昊氏又叫伏羲氏之母,也是华夏—汉族的祖先??。”华胃氏起源于甘青高原,后迁于甘肃东部的华池一带。
据何光岳的中华民族源流史丛书《炎黄源流史》、(东夷源流史》、(南蛮源流史》、(百越源流史》等书记载:华管氏之子伏牺氏,即太昊氏,与女祸氏结合繁衍了少昊氏族和少典氏族。后来少昊族与女祸族由北而南迁徙,然后再向东迁徙,迁到黄河中下游一带与当地人群融合成为东夷族团。少典族团则繁衍传下炎帝神农氏族和轩辕黄帝氏族,他们亦先后沿黄河下迁,进人黄河流域的中部地区,在这里建立起以炎黄族为主体的部落大联盟,大多由炎黄族人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当炎帝族传到八世(一说十三世)时,南部的童尤部族强盛起来,与炎帝榆周争夺中原地区,榆周战败,求助于亲族黄帝族,于是榆周与黄帝族联合战胜和诛杀了蛋尤。以后黄帝与榆周又争夺土地肥沃的中原地区,榆周战败,黄帝族占据了中原地区,成为中原之主。后来,黄帝族、炎帝族与先期融合成的东夷族,又与蛋尤率领被战败所俘的九黎族、苗族,在中原地区大融合,形成华夏族,再衍化为汉族。
从现有的客家姓氏渊源考查,现在的客家人大部分是炎黄子孙华夏后裔。据1982年梅县150姓族源考查,其中属炎帝族的19姓,占12.6%,属黄帝族的94姓,占62.6%,属东夷族的35姓,占23.4%,属南蛮族的二姓,占1.4%。炎黄族裔占75,2%。由于华夏族是由炎帝族、黄帝族、东夷族、南蛮族、百越族等族在中原融合而成的,所以汉族客家几乎全部为华夏后裔及中原汉族。
二、客家与舍瑶族的渊源关系问题
晋代,山越族的一部分衍化为舍族、瑶族后,主要聚居在赣闽粤地区;客家先民迁人这些地区后,与舍瑶等族互相杂处融合,在互相融合中,是舍瑶族融于客家,不是客家融于舍瑶族。《广东民族研究论丛)第五期载:从1981年4月至1989年11月期间,广东省龙川、和平、连平、饶平、连山、乳源、龙门、河源、阳春等县,经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恢复舍瑶族成分的地点和人数,总共有364巧人。这些人绝大部分是由原客家人转为舍瑶族的。而附近与这些舍瑶族杂处的客家人则仍然是客家人,说明上述恢复舍瑶族的客家人,原来就是舍瑶族,后融于客家,而今又恢复为舍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