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历史源流>>源流

黎章春《对客家源流研究的重新审视》

创建日期:2014-07-29 | 字体显示:

对客家源流研究的重新审视

黎章春

史界关于客家源流问题存在不同看法,或持中原汉民南迁说,或持以古越族遗民为主体融合少数南迁中原汉民说。其实,目前借以研究的史料和考古文物以及现存的文化、民风大同小异,为何出现了如此相径庭的研究结论呢?笔者认为,这里涉及一个研究方法和视角问题。那么,何种方法较为辩证呢?本文试从如下两方面对客家源流研究加以重新审视。

    一、置客家源流问题于客家形成的地域之中,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客家源流的主源赣南、闽西、粤东是客家的基本住地,也可以说是客家形成的主要地域,掌握这一地域居民的历史变迁,自然成为探讨客家源流的前提。

北方汉人南迁之前,南方就有土著居民,这些居民自春秋后期开始被史籍统称为越人。毫无疑问,客家形成的地域最初应是越人的活动地域。然而,秦汉以前,这里的地理条件和社会发展程度决定其居民人数是极为有限的,不可能存在一个庞大的土著氏族群体。为什么这样说呢?赣南、闽西、粤东同属中国南方典型的山区,山地、丘陵面积占各区总面积的绝大多数,都是各所在省开发最迟的地区。建国初期,上述三地仍有不少人迹罕至的原始地带,而2(X刃多年前的荒野状况就更可想而知了。另外,如今所能查到有关那时古越人活动地域的记载,几乎都是地势较为平坦、开阔的江河沿岸地区,如江西的鄙阳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州和福建的东部沿海地区。古越人谋生于条件较差的山区自然是少数。

秦汉以后,隋唐以前,该地域的土著居民有多少呢?史籍虽无明确记载,但该地域这一时期的行政建置可反映出大致情况。秦时,赣南为秦朝下的五路大军之一驻地而设南荃县。西汉时增设赣、于都两县,隶属于豫章郡。唐时发展为一州七县,即虔州管辖赣、虔化、南康、于都、信丰、大庚、安远七县。闽西设治迟于赣南,西晋始设县治,唐时正式置汀州,领长汀、宁化两县。粤东(梅州)在东晋时设立兴宁县,到唐时尚未设立独立的州一级建制。我们知道,我国古代是个农业社会,人口最基本的劳动力,也是官府征收赋税、摇役的主要依据,行政建置自然是以人口及经济文化为前提。由此可见,客家形成的地域原先人口基数是很少的,其数量是随着北方汉政权统治的加深而增加,秦汉以后中原汉族势力不断向南扩张,从而与这里的山区逐渐被开发的历史发展同步并相吻合。

唐朝建立以后,汉族中央政权进一步加紧了对赣、闽、粤交界山区的控制。于是,汉族势力与土著居民的冲突频繁而激烈起来。史书对该地域居民的活动情况的记载开始增加。这些记载尽管没有汉人和被称为理、山越、蛮撩、摇、山同蛮等这些古越人后裔土著的具体数字,但可看到不同时期官府统计的总体编户数的增减:赣南的虔州在唐贞观时有8994户①,开元时增至32837户②,宋代元丰年间有133929(宋赣南分虔州、南安军,分别有98130户和35799),③崇宁元年有310153(其中虔州为272432户,南安军为37721);④闽西的汀州在唐开元年间有4680户,⑤宋代元丰年间有81454户,⑥庆元年间有218570;⑦粤东的梅州在宋代太平兴国年间有1577户,⑧元丰年间有12372户。⑨上述封建社会官府统计的数字不一定准确,但我们通过这些数字的变化,可能说明如下问题:一是客家形成的地域在唐宋以前不管是土著还是外来移民,其居民数量很少;二是唐宋以后该地域人口数量猛增,是接受大量外来移民的结果。以赣南为例,从宋元丰初年(1078)98130户到祟宁元年(1102)的短短的二十四年中净增174302户,这种现象,决非本地户口的自然增殖所能致,无疑是该地接受了大量外来移民。

唐宋以后,客家形成地域接受大量外来移民是何许人?这需要联系当时的全国形势来认识。唐后期以来,中原战乱不已,江南相对安定,所以中国的经济重心加速向南移动,人口的分布也因之呈南方比重提高的趋势。特别是唐末的黄巢大起义,对于以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为中心的关中和中原地区打击最为沉重,一度形成了“大道俱成棘子林”、“百万人家无一户”⑩的惨景。江南战祸较少,成为北方汉人逃亡的首选之地。唐亡以后,中原五代更替,局势动荡不安,特别是随着宋王朝的南渡,中原和前期迁到江淮地域的汉人进一步大规模南移。因此,唐宋以后,远离战乱中心的赣南、闽西、粤东山区居民猛增与上述社会背景是相吻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