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历史源流>>源流

杨鹤书《从民族学角度谈客家源流几个问题》

创建日期:2014-07-29 | 字体显示:

从民族学角度

谈客家源流几个问题

杨鹤书

客家源流研究,自本世纪30年代先贤罗香林教授等人启动以来,学者们谈了很多。个人谈点粗浅认识。

一、客家源流问题。不少学者在寻求比较合理的解答,有的力求对罗香林教授为代表的的一些观点有所突破,愿望是好的,许多学者也确实做了有益的研究,取得许多新成果。我想,欲“破壁”首先必须“面壁”①。就是说,要先认真吃透罗香林先生的思想观点。我自己觉得对罗先生的著作就要重新学习。最近再学习了一遍。觉得:客家研究的开拓者、集大成者罗香林教授关于客家研究的主要观点至今是难以动摇的。这些观点有:关于客家的来源是汉族的一支的观点;关于客家多次迁徙历史的观点;关于客家地理分布及其环境的观点;关于客家语言是汉族的一种方言的观点;关于客家的界定和客家人形成于赵宋以后的观点等等,这些只能修正和补充。其所以不可动摇是因为,一是其(客家研究导论)是放在汉族史和汉族文化中进行考察并得出结论的,且是汉族八大(一说九大)民系中率先写出客家民系历史与文化的专著。二是其理论和方法是比较科学的(民族学②、系谱学、文献、历史学、语言学等结合)。三是其研究过当时所有研究者的观点,并占有了田野工作外的所有材料。罗先生不愧为当年客家研究集大成者。

二、客家形成时空问题。客家人的形成是个历史过程。其时间由五代至宋元之间共经四百余年(公元如71368)。据移民史家和方言专家研究,认为客家先民大规模南迁,应在唐中期的安史之乱(公元775),许多客家先民渡江南下到了赣州地区。

    民系的形成和民族的形成大致相同,即须有共同的区域;形成共同的语言(方言),共同的文化(风俗习惯为表征)和互相认同的族群意识(即共同心理素质)。③客家人的形成,必须有一片生活的地域。客家先民来到江西赣州,这里位于江西南部,属南岭山地,一般海拔为1仪冷一巧oo米。东边为武夷山余脉,绵延于赣闽之间,南有五岭之一的大庚岭,山间各有几百米的隘口,通往闽越和岭南。州内山间红色地层形成大小不等的盆地,如会昌、瑞金等地,河流贯穿其间,形成冲积平原。赣江为江西第一大河,上游贡水源出东南部山地,主源在瑞金县的黄竹岭,在赣州市汇章水后称为赣江。赣江平原和盆地地区一年可三熟,是重要的农业区,这个区域为客家先民提供了生息繁衍的条件。

然而,由于黄巢起义(公元875)江西动乱的挤压,使大批客家先民被迫越过赣闽、赣粤间隘口向闽西、粤东、粤北转移。不久唐亡(7),时代进人五代时期。在黄巢起义至五代末近百年间,客家先民逐步拥有了汀江流域和梅江流域。因为,当时形势有利于客家先民占据这些地方:五代十国时期,所形成几个割据政权,如福建,唐末王审如、王潮相继为节度使,925年王审知死,其子延翰、延钧继立,拥有汀、泉五州,不久延钧称王,国号闽。945年为南唐所灭。闽旧将留从效逐南唐军队自立,留及其继承者,只占有泉、漳两州继续割据。

汀州以西政治上空虚。长江中下游,李升于公元937年灭吴国,建立南唐,虽扩充势力,但也只占有江东、江西、湖北和湖南的一部份,势力也未及五岭。广东方面,刘隐从卯5年起逐步形成一个以广州为中心的割据势力,其势力范围包括广、容(今广西容县)、琶(今广西南宁)、韶(今广东韶关)、潮(今广东潮州)州。9巧年刘岩称帝,号南汉,其势力偏重于广东西部和广西④。这样,五代十国时期,在闽、粤、赣边,尤其是汀江流域、梅江流域和东江流域部份地区,形成某种政治上的“真空”地带,即所谓三不管的地区。这给大批客家先民在这一地区停留、集结和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对客家人在这一带形成和繁衍是很有利的。这也是宋代汀州繁荣起来和梅州开始设州的重要因素之一。

历史上客家先民在赣、汀、梅三州或三江流域活动。也可以说,客家在三州或三江流域形成和发展。其时在宋元间。元明后客家人向东江和北江发展。此后,相当长时期内客家人生活于赣、汀、梅、东、北五江流域的全部或部分,至今未完全脱离这个格局。讨论这个问题,要实事求是,阐明历史真象,要有利于客家民系的团结、进步和发展。客家人有幸拥有赣江、汀江、梅江流域,尤其拥有梅江流域,对客家民系最终形成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历史上赣南、闽西南、粤东北即所谓赣、汀、梅三江地区,可说是客家人关键的形成腹区,客家先民在这里完成了三件大事:一是以自己先进的汉文化融合(自然同化)了当地的少数民族(瑶舍及越遗裔),在民系成员的结构上完成了向客家人的转变。客家先民进人闽、粤、赣地区,也就是进人了当时的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进人了舍族区。罗香林教授的《客家研究导论)及朱希祖先生的序言,都大量引用文献,说明唐宋间今福建、江西、广东多为舍族所居的事实⑤,今不赘引。要强调的是,建国后,曾在梅县考古发现南朝舍族墓,墓砖上有刻有“舍人”“兴舍”等字样。说明梅县唐以前的原住民就是舍族⑥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