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与客家源流
袁建中 林凤年
客家先民结集闽西形成民系时期,上杭就是客家先民的重要垦居地
客家人从闽西外迁粤东等地时,上杭是最主要的出迁地和中转站。
垂客家是中华民族的一支重要民系。客家人以勤劳、坚强、崇敬祖先、爱乡爱国的精神风尚著称于世,且人文荟萃,代多旷世英才,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精华”。
客家民系是中原汉人迫于战乱、饥懂等原因,辗转南迁,在闽西原汀州府辖境内结集,形成具有自己独特属性的群体;一些汉人因出仕南方,后来在闽西定居下来,繁衍后代,也成为客家群体的成员。如今,客家人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和海外许多国家。研究客家源流和民俗的诸多学者,都认同闽西和粤东,即原汀州府和嘉应州所属的各县,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客家地区。闽西和粤东在地理上连成一片,有客家人的大本营之称。
西晋末、东晋初年,北方处于“五胡”侵扰之中,中原汉人为了逃避战乱的苦难,出现大规模的南迁,成了流民。东晋曾于流民的聚居地,侨置州郡,可见流民的人数相当庞大。其中从中原司州(原辖治洛阳附近)、豫州等地南迁的一支,竞相渡过淮河、长江,直至闽粤赣的边境。唐代末年,黄巢领导的农民军,反抗上杭客家专论??史探
李唐王朝的统治,反抗与镇压,兵连祸结;辗转作战地区,更是祸乱酷烈,社会动荡。先前南来避难的中原流民,再次饱受战祸之苦,迫得又向别的去处逃生,因而出现了第二次大规模的迁移。此时福建西南部原汀州府所属地境,较少受到战乱的波及和影响,是一块较为安定的桃源乐土。客居赣中北的中原流民,多从江西石城越过武夷山脉南段的隘口,来到闽西汀州府的石壁,他们越过崇山峻岭之后,心理上感到北归无望,也认同是留居在闽西山区的“客家”了。从唐末到宋末三、四百年间,中原流民大量涌来石壁,又从石壁播迁周围地域。石壁成了客家民系形成时期的结集中心和第一个中转地。
客家先民涌人石壁,还有地理上的原因。据有关资料介绍:武夷山南段是闽西北与赣东南的交界线,这里的最低隘口—站岭,距离石壁不到十公里,自古站岭就是闽赣两省主要通道。此外,石壁周围水草肥美,灌溉便利,是一片尚待开发的处女地。石壁以社会较安定和地理上的原因,对于流亡中祈求栖身立命的客家先民,很有吸引力,因此先后纷纷涌来石壁定居垦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