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历史源流>>源流

杨豪《粤赣闽边是孕育“客家”群体的摇篮》

创建日期:2014-07-29 | 字体显示:

粤赣闽边是孕育“客家”群体的摇篮

杨豪

我是一位考古与民族研究工作者。试图从亲自参与挖掘和手头积累的资料,探索一下客家民系的形成问题。结论是粤赣闽边是孕育客家民系的摇篮。

一、大量的文物古迹是客家先民早期栖息于粤赣闽边的佐证

人们常说,粤赣闽边区是客家的大本营,这是有史实根据的。自秦汉起,广东北部便是秦汉军旅、居民从五岭北越岭南伐、南徙的一处通道。境中的连县、阳山、南雄并为秦汉设置徨溪关、阳山关与横浦关等关塞戍卫所在地。今广东的龙川县,便是秦末汉初中原王朝所遣吏官赵佗出任县令的地方。乐昌县筑设的“任将军城”、“佗城”城池戍居是吏官任嚣、赵佗所为。.韶关的莲花山在汉时,亦筑有“汉城”。英德则筑有“万人城”。今韶关的曲江、始兴、南雄、乐昌、连县、连山、阳山、英德等县境,掘得数以百计的汉至六朝墓葬。从出土文物可见,这些墓葬既有中原与两湖特色的器物保留,还有中原各王朝的纪年文字。如曲江河边一座“咸康八年(公元342)东晋纪年墓内,甚至还有“孝子李立”与“孝子邓立”的两条碑文,显示该墓是由李、邓两个不同宗姓的孝子共立。这就是(史记)所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发诸中原“尝通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时被遗的“赘婿”(赘婿,是中原行女招男婚嫁俗,即上门婚俗的男子)。它于广东北部出土,也是秦汉南徙该地一类遗民到晋代仍有承传的见证。

在广东东北部,秦置龙川县属的五华狮雄山,汉初赵佗曾筑设有“长乐台”亦称台城(今城址尚存)。沿台城东去,兴宁新好有“秦皇坪”称的地名,其近处曾掘得汉代铜铸编钟6件。梅县南口寺前村,掘得贮有8.5公斤汉代流通铜钱的汉代铜蹲一件。梅县北门岗曾掘得刻有“太始八年”(公元272)纪年的西晋墓与无纪年的晋、南朝墓以及“神龙元年”(公元705)纪年的唐墓,在这些出土的许多青釉瓷器中,有南京等地晋、南朝期墓中常见之青釉瓷鸡首执壶、唾壶等器,可见其中不少墓主,本是从南京等地转徙而来的中原徙民。

江西的中、南部,秦时为南野地,属九江郡。公元前214年当秦遣尉将屠唯“一军守南野之界”时,即已成为中原南徙遗民所经之一路线,沿赣江经赣州至横浦(今大余),人岭南之南雄,均曾筑有驰道。汉武帝六年(公元前135),遣灌婴略定江南为赣州时,于赣州西南益桨溪(今之上犹江)曾筑有古城,用于防患岭南建南越国称王呼帝之赵佗人侵的(《太平寰宇记))。武帝刘彻元鼎五年(公元前112)遣汉将杨仆出豫章,下横浦南伐时,其舟师也同循此赣而往。总之,自秦汉起,赣南大幅地方同是军事、政治中心,同属于中原遗民南徙常留之要地。证之考古材料:今永新、宁都、吉安、赣县、南康、兴国等地,同样有见汉魏六朝及唐末期的墓葬保留,连接粤北的大余,还保存有西汉时的南野故城城址(张小平《江西历史文物》19842)。宜春等地,有西汉木撑墓及汉代古墓群((光明日报)1983911日报道)。赣州之南郊,甚至还出土有汉代画相砖墓一座((文物》19826)

福建的西部,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置会稽郡时,属南部都尉辖属。晋太康三年(公元282)置晋安郡时,有新罗县的置设。凭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五”条载:“开元二十一年,福州长史唐循忠龄潮州北,广州东,福州西光龙洞,检责得诸州避役百姓共三千余户,奏置州,因长汀溪为名”设立汀州。境中的长汀、河田乌石米等地,曾有汉代流行遗物如铜傲、铜刀币、铜半两钱、铜鼎与铁刀、铁剪等物出土(见长汀博物馆陈列中的展品)。宁化江背出土的一批陶器,也是汉代墓中常见的器物,与赣州东汉前期画相砖墓中该项陶器相类。

大量的文物古迹足资证明,早在秦汉以来,中原汉人南迁的遗迹就到了粤赣闽边,客家先民就开始在这块土地上栖息。

二、粤赣闽边独特的自然、社会环境是孕育客家民系的良好条件

众所周知,我国从东汉末人魏、晋、南朝转隋、唐、宋,有过东汉末之黄巾起义,三国之魏、蜀、吴鼎立,晋代之“八王”“永嘉”之乱,唐代又遇黄巢起义,南宋临安陷落等等,招致战争频仍,灾荒不断,民不聊生,居民处于深渊之中徨惑不安,都有寻求能够苟安乐土的念头。这就出现了中原汉人不断自北而南播迁的历史。而这几百年间,“江南”、“吴土”、“广州”的地方,是移民最为理想之地。凭广州与梧州等地出土的晋代砖文揭示:“永嘉世,天下灾,但江南,皆康平”。“永嘉世,九州空,余吴土,盛且丰”。“永嘉世,九州荒,余广州,平且康”。((广东出土晋至唐文物)书册和笔者(广东晋南朝隋唐墓葬)(香港版))。当时的赣中、南与闽西归属“江南”、“吴土”中的范围;粤北与粤东北,则为“广州”辖领地。砖文记载着:永嘉乱世,天下九州都闹“荒”、“空”、“灾”。唯独上述地方仍然“康平丰盛”,是一处富足、偏安的生存环境。这无疑受到当时徨惑居民思迁向往和青睐的地方。据《南越志》载:今大埔县(前称义招)在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已有“流人营”的组设。“流人”,即晋代南徙遗民,“营”,是当时收容他们生存的机构。无可置疑,东晋年间已有不少移民徙人其间了。闽西汀州,据<元和郡县图志》载:在唐开元年间有近三千余户的徙民,因“避役”而徙该地,由此还设置了“州”的行政区,定名“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