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闽西近代人口的激增
上面章节谈到,闽西有两支民系-客家民系和闽南支系,两种文化共存交融。地域相同,山水相依,习俗大同小异,特别是近代以来,两种文化孕育的文化特质也十分相似,故在论述闽西客家发展历程的同时,不可或缺地把闽南支系文化的特征一同括人。这种方法论,是符合历史辨证法的,唯有这种方法论,才能对闽西客家近代历史作出科学评价。因此,在论述这些问题的时候,客家已作为文化的概念,贯穿在闽西文化的各个层面,贯穿在两个民系共同建设闽西的大框架中。
一、闽西近代人口的激增
清代之初,官府编造黄册。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起,每隔10年各县清点境内钱粮户口一次,根据增减以修定黄册。每隔3年(后改为5年),清点人丁一次,将成丁另行编人册籍,称为"编审民丁",以这些册籍作为负担赋税的依据。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停造黄册,仅每隔5年编审一次民丁册籍。其后又规定以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丁册为准,作为定额丁税,以后续增人丁,永不加赋。遇新编审时,将所新增加的人丁另造名册。雍正二年128(1724年),又改将丁税匀人田赋。这两次赋税的改革,将人丁与赋税剥离,促进了人口的增长速度,到道光九年(1829年)闽西地区人口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二个人口高峰(第一次人口高峰在南宋庆元年间<1195一12(X)年>),汀州府人口已增至150多万。龙岩直隶州(含龙岩、漳平、宁洋三县)人口已增至抖28%,闽西地域总人口计1,889,880人。这个人口基数是闽西历史上空前的一次。
我们可以看到,汀州府人口达1,546,984人,其中长汀最多,宁化次之,上杭再次之,其余县份均在10万上下波动。龙岩直隶州人口抖2,886,龙岩最多,漳平次之,宁洋再次之。闽西总人口首次突破150万。
二、闽西地域人口激增的原因分析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过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道光年间,闽西人口激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清代以降,康熙平定了“三藩之乱”,基本上天下太平。特别是在闽粤赣边山区,关山万重,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自明代以来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依靠汀江航道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发展。尤其是“摊丁人亩”和地丁银制的实行,人丁税从土地中剥离出来。这样,历乾隆、嘉庆二朝,人们可以大量地开垦山地,致力于生产建设,社会矛盾趋向缓和,人口也得到了大量的繁衍。有史为证—宁化县“明末清初,由于天灾人祸,社会动乱,造成宁化的客户大量外迁,人口骤减,至顺治九年(1652年),只有15529人。顺治十三年(1656年)不少外迁人口返回,即猛增到37888人。至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县人口又跌落为22359人。此后,宁化百余年不闻兵革,朝廷又规定续生人口永不加税,经济有了发展,促成了人口的急剧增加。①
武平县,“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有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之诏。实则明知滋生人丁,永不加多,乐得下此诏,以博永不加赋之美名。至雍正二年(1724年),丁银遂摊人地亩征收,而户口之息耗,无与有司之考成,丁口更无人过问矣。’,②在此后到乾隆年间的40余年,竟出现男丁仅增40人,“食盐课口并未成丁,无所增益,而女口及未成丁者无一增益”的志书记载,③由此可见,官府对人口数量的增加及税赋征收的政策是宽松的,甚或是默许的。
上杭县,“清顺治八年(1651年)新定编审,除逃亡故绝外,全县仅存4826户,拼536人。从明成化十八年(1539年)至清顺治八年(1651年)的169年间,由于战乱、灾害、疫病等原因,人口减少4232人。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以后,实行‘摊丁人亩,增人丁永不赋税’等鼓励生育的政策,人口大量增加,户口停止编审统计。’,①也提到清朝的赋税改革对刺激人口发展的促进作用。
龙岩县,其人口在明成化年间得到发展外〔成化七年(1471年)划出漳平县,隆庆六年(1572年)又划出宁洋县〕,至清朝初年社会经济更得到恢复和发展。“雍正年间,推行‘摊丁人亩’的均摇制度,废除人丁税(人头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民的摇役负担,隐匿户口现象减少。同时采取一些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人口繁衍。’,②至道光九年(1829年),人口上升至19917户,167324人;道光十四年(1834年),又增至172172人(含溪口分县)。
漳平县,建县以后曾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划出聚贤里巧12户合置大田县,此后“因灾荒、战乱、明清易鼎,人口锐减逾三分之二,至清顺治初仅存万人。雍正年间推行‘滋生人口,永不加赋’政策,自雍正十二年至道光十四年(1734-1834年)的百年间人口以一繁十,由12150人猛增至137181人。”③这里也提到地丁银制对人口繁衍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