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客家源流及其居民族属演变廖炳贤 黄振耀
客家先民来自中原,是中华民族的汉族一支。五华上古居民历史上属百越(粤)族,秦汉以后中原汉民因出仕、戍卫、避乱、逃荒、经商、勤王等逐步渡江向南来,部分定居下来。从西晋起至宋元之间,由于中原政治变动和帝都南迁,致使更多中原人包括客家先民迁至赣闽粤边的广大山区定居。期间,梅州成为客家人较为集中居住地。今只就梅州属五华作一简介。
一、五华客家由来
据五华考古,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五华已有人类在琴江、五华河两岸居住繁衍,从事狩猎捕鱼等活动。194()年外国神父麦兆良往粤东考古时,曾在古县城区(华城)上岭古文化遗址发现一批石器、陶器,便是证明。建国后1957年又在县南棉洋镇罗城“雄鸡拔翼”岭(地名)发现有占地3仪C平方米左右的土坑墓群。1982年8月和1984年4月,县文化部门又在该处采集和出土一批古遗物,计石器有刀、锌、链、残石器具等,陶器有釜、碗、器座等共35件。据分析该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坑群。1982年10月,进行县内文物普查时,在县北转水镇矮车塔下山近溪处也收集到一批石器,如斧、矛、锌、链、石环、砍砸器,这批石器多呈灰褐色、灰黄色,也属于春秋战国时期或早些时期的遗存。从以上几处古文物的发现,证实在春秋战国时,已有人类在五华县境生息活动无疑。据明清(长乐县志)记载,秦汉时,南越王赵佗曾在县境筑“长乐台”以迎接汉使陆贾,归顺汉王朝。1982年5月文物普查中,在华城狮雄山塔东侧约200米处的山岗上发现了秦汉建筑遗址,后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于1984年12月至1985年1月试掘250米(揭露面),已发现有石路、柱洞、一大批板瓦(不同类型的索纹瓦)、筒瓦、瓦当等建筑器材及石器具、陶器(如罐、碗、盂、网坠、纺轮等)。初步证实此处是汉代行宫式遗址,证明秦汉之际,五华和岭南各地‘样,属于中原中央政府管辖地区。只有到宋元时代,客家先民经过辗转南移,不断从赣闽两省入粤,一部分迁来五华定居,据各姓谱族所载,以福建省迁人的占多数。从江西省境直接迁人长乐的也有一定数量,如宋姓自江西瑞金县、魏姓自江西石城县、温姓自江西宁都县人粤或直接迁来五华定居。有些同一姓氏则分别从江西、福建两省迁人本县。如邓姓一支从江西安远县人粤,另一支从福建宁化人粤;陈姓的一支于宋代由福建上杭县迁居安流,另三支则于明代(1291一1科9年)分别由江西、福建二省迁人五华横破、双华、转水等地。从迁入五华的时间来说,据各姓族谱记载:于宋代迁人的有古、陈、邹、周、黄等姓。古姓入粤后,于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由梅县移居五华梅林。陈姓早迁人的一支是于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由福建上杭迁居安流。邹姓于宋末德佑二年(1276年)由福建泰宁县经大埔,后迁人五华华阳。以上各姓是较早迁入五华定居的,他们多集中居于琴江上游沿岸的丘陵河谷地。其余姓氏多于元末、明初或明代中期先后人粤,多处试居后移至五华定居的。这些较迟定居五华的姓氏,除少数外(魏、张、曾、万等),大部聚居在五华河沿岸或离五华河、琴江较远的山区。古县治华城老镇区内,则姓氏较杂,这与历代县署官员、衙役留下定居有关。
从各姓的族谱堂号、堂联考查,人居五华客家先民都保留其先祖在中原祖居地和官爵的记述,如李姓的“陇西堂”,陈姓的“颖川堂”,证实分别是来自今甘肃陇西县和颖水的中原地带。廖氏的堂号“武威堂”(另一称“世彩堂”),该姓在福建省永定县一宗堂联:
“源出武威汝南,历周汉唐晋宋元明清,世推望族;派盛楚豫闽粤,数公侯卿相台桓督抚,代显伟人。”此堂联记述更具体记述该姓西迁南迁情况,即始居今甘肃省武威初迁河南省汝南,至清代,先后在湖北、江西、安徽、江浙、福建、广东等省各地繁衍。廖姓族谱还述及:西晋时,因廖延龄公曾任武威太守,后裔取武威为堂号。至唐代贞观年间延龄之孙崇德任江西虔化县令,崇德即为赣闽粤各支的始祖。其曾孙琼谊再迁福建汀州宁化石壁寨,此支后裔散居在福建上杭永定一带。至宋代时,崇德之第10代孙仲达出任武尉,镇宋梅州,视其风景之美迁居于此,成为今梅州之开基祖。仲达之曾孙得元于明嘉靖初年又从汀州迁广东兴宁开基。得元之子敬斋生9子,他们又迁梅州、惠州、潮州各地,五华廖姓即在此时开基的。上述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