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历史源流>>源流

王淦文《兴宁客家人的根在哪里》

创建日期:2014-07-29 | 字体显示:

兴宁客家人的根在哪里

王淦文

近年有学者认为,客家人主体不是中原移民,而是南迁汉人与古越族遗民混化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地人。这种说法引起众多读者的议论。本文打算就这个问题以兴宁的历史文献和各姓的族谱为根据,谈谈浅见:

一、兴宁客家人的祖先南迁后与古越族的后裔混化了吗?

兴宁是全国几十个纯客住县之一。根据1990年前后兴宁县志办的调查,少数民族和非客家民系的汉族,在兴宁百万人口中仅占百分之一二,所以客家人是兴宁人的主体。他们的祖先,最早是在唐代,大多数是在南宋和元明时期迁人,其中又以明朝为最多。现存兴宁最早的县志是明祝枝山所修的正德(兴宁县志》。祝志中有如下记载:“瑶之属颇多,大抵聚处山林,祈树为攀,刀耕火种,采山猎原,嗜欲不类,语言不通,土人与之邻者,不相往来,不为婚姻,他们随山散处,岁输山粮七石正”。这是兴宁历史上最早的关于少数民族的记载。祝志是以成化年间修的兴宁第一部县志(侯爵修,今佚)为蓝本的。侯爵于成化十五年(1480)任兴宁县令,比祝枝山早数十年。侯志记述始自兴宁建县(东晋成和六年,公元331)。所以祝志不仅反映了元末明初兴宁的概貌,而且也概括了此前的兴宁历史,包括少数民族的历史。瑶民的生活习性与民族特征。清初学者顾炎武在其(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一O三中有所记载:“瑶本盘瓤之种,产于湖广溪炯间,??椎髻跳足,衣斑斓布褐。刀耕火种,食尽一山,则移一山。性喜仇杀,猜忍轻死。又能忍饥好斗,左腰刀,右负大弩,手长枪。上下山险若飞。??儿时始能行,烧铁石,烙其跟毗,使麻木不仁,故能履荆茨而不伤,其顽犷幼已成性,不窗如野兽。丧葬则乐歌唱,谓之暖丧,其情乖庆可知矣”。这些记述可补祝志的不足。无论是祝志还是顾炎武所记,在现今的和历史上的兴宁客家人中都找不到一点痕迹。这是混化说有力的反证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祝志中所说的“土人”是指什么人。一种说法认为指的是兴宁客家人的祖先,另一种说法认为指的是早期南迁汉人的后裔。清光绪末年成书的《兴宁乡土志》说:“相传卢、蓝、毛、赖、潘五姓为土著种族,??若今所称卢、毛等五姓,均系宋元间由中原迁来者,非复当日卢、毛土著也。”引文说前“卢毛”与后“卢毛”绝非共脉(有族谱为据),所以祝志中所说的“土著”应是客家人迁人前早期南迁汉人的后裔。不管是指哪一种人,他们都与瑶民“不为婚姻”,也就不可能产生混化的共同体。如果说兴宁客家人的祖先在人籍兴宁前,已与古越族遗民混化,那么他们的后裔就不会与瑶民等“不为婚姻”了。

兴宁史书上往往舍瑶并称。(兴宁乡土志):“瑶之别种曰舍。刀耕火种,采实猎毛,盖亦瑶类也。粤人以山林中结竹木障覆居息为攀,故称瑶所止曰攀。向化瑶亦有称舍长者”。((汉语大字典》:〔案〕同舍)既然舍瑶并称,舍为瑶之一类,所以在明清兴宁县志中有关瑶的记载,亦即舍的历史,舍民与客家人的关系和瑶民与客家人的关系就完全是一回事了。上述引文中的舍似非今日的舍族。

兴宁历史上的瑶民有多少,史无详确记载。祝志只提到瑶民只是“岁输山粮七石正”。而同一时期全县(当指客家亦含部分查民)夏秋税米麦共五千二百七八石,瑶民输粮仅为全县的154,可见瑶民数量之少。这也是“混化说”不能成立的史据之一。兴宁历史上的居民还有置民。明祟祯《兴宁县志)(刘熙柞修):“查民其来莫可考。按秦始皇使尉屠唯统五军监禄杀西贩王,越人皆人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意者此即人丛薄中之遗民耶?”蛋民何时人兴宁,史无记载,一般认这在宋元间,可能更早不迟于元朝末年。据刘志记载,查民最多时有船四百余只,以每船平均四至五人计,人数仅二三千人。至清初康熙年间仅剩船十余只。“雍正七年,奉旨准其在近水村庄居住,与民(客家人)一体编甲,以便稽查”。(见咸丰(兴宁县志))此后形式上泯除了蛋民与客家人的民族界限,蛋民或他迁,或与客家人融合,至清末“惟麦姓二三人,尚是当时蛋族”。<(兴宁乡土志)>兴宁并非水网地带,亦不临近海域,供置民生息的条件远不如韩江下游、珠江流域等地,这是兴宁查民难于繁衍的原因。据祝志所记,明正德七年,“置民鱼课米一百五十石六斗七升五合”(另岁纳鱼油、翎缥等料)、仅占全县税粮的1/35。查民不仅数量少,而且“查家女不嫁岸上人”,积习数百年或上千年,直至建国前夕仍然如此,他们当然不可能大规模地与兴宁客家人的祖先融合产生现在的兴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