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历史源流>>源流

林富保《武平客家来自何地何时》

创建日期:2014-07-29 | 字体显示:

武平客家来自何地何时

林富保

武平县地处闽粤赣三省结合部,设县于北宋淳化五年(994)。现为纯客家县。据19944月出版的(武平县志)记载,民国30年时,武平居民共有95姓。1987年全县人口姓氏普查,原有乐、伍、陆、尉四姓县内已经没有,另外亿、史两姓各仅1(武平老居民实际只剩89),但此时比民国30年时新增加了23姓。现在,全县共有112姓。

据亭子岗、小径背等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出土文物考证,早在公元前6仪刃年左右,就有人类在武平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战国时为越人所居。西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立南武侯织为南海王,辖领汀、潮和赣诸地。汉文帝和汉武帝时(307313),南海人多次反王,原闽越人多数被迫外迁长江、淮河一带,或遁居深山,现在的武平人多数是中原南迁的汉人,属客家语系。他们的祖先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唐王仙芝、黄巢起义和元军南下时,从黄河中下游陆续南迁,最后在赣南、闽西和粤东、粤北定居。为专家学者研究客家源流和客家界定提供一点参考资料,笔者对民国30年以前,武平89姓老居民的祖先南迁过程迁人武平前的地址及其迁入年代,根据现有方志、谱碟和采访资料,逐一作了梳理。(在同一姓氏中先后分批人迁者,只记其首批,其余略;1987年全县姓氏普查中新增加的23姓,大多数人属新中国成立后,因工作关系由山东南下和广东北上来居者,本文未予涉及)

从福建宁化直接徙居武平者共5:何、冯、练、夏、薛;先世曾居宁化或其石壁者,除上述5姓外,还有汤、刘、黄、张、李、高、吴、林、马、邓、卢、丘、蓝、曾、温、龚、聂、雷、廖、丁、上官、毛、江、陈、乌卜、罗、周、胡、曹等29(参见拙作(武平客家与宁化石壁的渊源关系)1997ro月“宁化石壁与客家世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从长汀县迁来者有汤、刘、余、上官、吴、郑、林、钟、修、涂、蓝、潘、戴、曹参、毛、马、巫等18;来自上杭县者有卜、丘、包、池、吕、李、邹、陈、张、范、罗、胡、童、赵、高、郭、莫、聂、翁、梁、黄、龚、傅、邓、雷、赖、廖等27;来自永定县者有江、苏、卢3;来自龙岩县的有石、游2;来自连城县有杨姓;来自邵武县有谢姓;来自漳州有蔡姓。

来自江西抚州金溪县有车、艾、乌转、洪、董、程、舒、许等8;从瑞金来居者有朱、庚、危3;澄江来居者有凌姓;石城来居者有连、周2姓,从豫章(南昌)来居者有熊姓;豫章万邑上太来居者有方姓;吉安来居者有王姓;姿源来居者的徐姓;会昌来居者有文姓。

来自广东程乡(梅县)者有严、温2;镇平(蕉岭)来居者有曾姓;潮州来居者有彭姓;来自云南寻甸者有龙姓;安徽定远来居者有贾姓;黄山(今安徽欺县西北)来居者有萧姓;安徽滁州来居者有陶姓;江宁府(南京)上元来居者有魏姓。

武平老居民89姓中,还有欧、侯二姓,县志只载其迁人年代及其始迁祖,未详其徙居武平前住址。目前尚未得到其它史料考证。

根据地方志、谱碟等资料,后唐天成二年(927)年,宁化县尹何大郎作为中原汉人第一户从宁化徙居武平岩前开基。宋代迁来者先后有方、熊、冯、石、丘、吴、林、陈、罗、钟、曾、郭、饶、潘、赵、廖、巫等17;始迁于元代者有邓、王、马、刘、朱、李、杨、张、练、胡、修、聂、箫、黄、龚、周、谢、蓝、戴、魏、雷、赖等22;来自明代者有车、文、上官、卜、包、艾、汤、池、许、吕、危鸿卜、严、邹、余、郑、范、洪、高、涂、曹、凌、莫、贾、翁、徐、梁、陶、温、董、彭、连、程、傅、薛、欧、侯、舒、毛、童等40(其中不少属于奉调驻屯武所的罕籍);来自清代者有卢、龙、江、苏、游、蔡等6姓。

另有夏、庚二姓,其宗谱只载人迁武平前地址,未详其来居年代;还有清代以前徙居武平的宋姓,今在县内失传,无史料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