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源流研究的回顾
胡希张
客家源流,是一个提纲挚领的问题。客家的任何一个方面的问题,都与源流问题有关,都受制于源流问题。因此,最早的客家研究,便以客家源流为主要内容,或者说,客家研究是以研究客家源流开始的。
纵观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客家研究,以对源流的争议、论述为最多。客家源流研究的成果无疑是最丰硕的,但是,最成问题、最需要深思的,恐怕也是关于客家源流的研究。
一、前期客家源流研究的得与失
客家源流研究的鼻祖,当推广东省和平县徐旭曾先生。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执教惠州丰湖书院的徐旭曾先生鉴于博罗东莞土客械斗而对学生口讲、由博罗韩生笔记而成的(丰湖杂记》,“为最先提述客家问题的作品’,①,开了客家源流研究的先河。此后,从道光末年至同治年间(185于一1867),同时发生了两宗与客家人有关的大事。一是太平天国运动,天王洪秀全是客家人,重要的封王都是客家人,将领和士兵更有大量的客家人;二是广东西部鹤山、开平、恩平、高要、高明、阳春、新会、新宁(今台山)等地的土(广府人)客(客家人)械斗,延续12年,双方死伤散失五六十万人。这两宗震惊中外的大事,引起了世人对客家人的关注。这是推动客家研究、特别是客家源流研究的根本原因。于是,中外人士均相继有客家研究著述问世。
从本世纪初至8o年代初,更以报刊书籍载有对客家歧视、侮辱性文字为导火线,先后引发了3次关于客家族属的大论争,客籍人士奋起抗争,并致力于客家源流以及方言、风俗、民生等方面的研究,出版了大量的著述。这是前期客家源流研究的一个高潮。这次高潮的研究成果很丰硕,集其大成与结晶者,便是1933年出版的(客家研究导论》。罗香林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自己艰苦的、巨大的、创造性的劳动,以迄今无人企及的巨著(客家研究导论》而成为客家研究的奠基人,成为迄今公认的客家研究最高权威。
前期客家研究的成果是多方面的,而集中到一点,便是正本清源,多侧面地论证了客家的族属问题。徐旭曾行拔头筹,在《丰湖杂记》中开宗明义说:“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旧族,忠义之后也”②。罗香林更运用大量的谱碟、记述、史料等,系统地研究了客家渊源,以大量的事实和精细的论述,提出了“大迁移五次”说,主体为“中原衣冠旧族”说,得出了“客家为汉族里头的一支系”的科学论断,有力地批驳了将客家人诬为“榕”、“吃”、“非粤种,亦非汉种”、“野蛮的部落,退化的人民”、“分大种小种二类:大种语言惆啾,不甚开化”等种种言论。
客家属汉族的一个民系的理论一旦确立,那些对客家人的偏见、岐视甚至污蔑,便“万马齐暗”了。它给当时的“土客斗争”之火浇了冷水,对于加强土客杂居地区居民的团结,对于振奋客家民系的精神,对于客家学术研究的发展,已经起了和继续起着巨大的作用,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前期的客家源流研究,从徐旭曾到罗香林的诸多客籍学者,他们研究的出发点(或目的)很明确,那就是为了证实客家人的汉族族属,从而批驳对客家的种种污蔑不实之词,维护客家的荣誉与尊严,捍卫客家人的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