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历史源流>>源流

客家先民涌向石壁的故事

创建日期:2014-07-29 | 字体显示:

客家先民涌向石壁的故事

伯清

宁化石壁被称为客家摇篮,客家民系形成时期,石壁是客家先民的聚居地中心。如今,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客家人心目中,石壁,有如基督徒的耶路撒冷,伊斯兰教徒的麦加。西晋末年以后,中原汉人在频仍的战乱中,一再大举南迁,成了流民。唐末黄巢领导的农民军,采取避实就虚方针,展开流动作战,横渡长江,进人浙江、福建。从福州向广州进军中,农民军经过了闽西赣南边境,这是一次急速行军,没有对山区地方造成纷扰。当农民军从广州再次挥师北上时,流亡在江南的中原汉人,又一次引发大规模的继续向南方迁移。滞留在赣东北的大量流民,经石城越过武夷山脉南段的最低隘口—站岭,涌向宁化石壁,并由此沿汀江河谷,寻找较为理想的安身垦殖之地。他们从石壁来到了长汀、上杭??,他们就是客家的先民。在闽西汀江流域的封闭山区里,他们在语言、风俗习惯、心理感情上,都较完整地保存了唐代以前中原汉民族的风范。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具有一种独特属性的群体—客家民系,在闽粤赣边的山区形成了。

中原流民,颠沛流离,饱经战乱之苦,梦寐以求楼身安居之地。当时流民中传说宁化石壁是个桃源乐土,把大量流民吸引来到石壁。罗香林在《客家源流考》中,曾引述了这个传说故事。故事的大意是:

黄巢起兵造反,距离很远就可看见造反兵挥动刀剑杀人。有妇女,带着两个男孩往外逃生,把较大的男孩自己背着;却手孩着幼小男孩让他走路。正好遇着黄巢本人,黄巢责问妇女是何益理?妇女回答说:“黄巢的造反兵很快就要来到这里了。我背着的大男孩,是我兄嫂遗下的孤儿,如果在兵荒马乱中散失或被害,就要断绝我兄嫂的血亲后代,所以我背着他走路;这个较小的男孩,是我自己生下的,我应当多照顾保护好兄嫂的孤儿。”黄巢听了,觉得这个妇女十分贤德,安慰妇女说:“黄巢的造反兵忌讳葛膝,见了葛藤就要避开,你可速即回家去,将葛藤悬挂在大门口,黄巢兵来到,就不会侵扰杀害你们。”那位妇女回家后,即呼唤乡亲们在进人山坑路口和各自家门口,都悬挂上葛藤。黄巢大军来到时,因黄巢曾下令不准侵人、杀害悬挂有葛藤的村庄人家,山坑里的男女老少和财物,都得到保全,大兵过境,秋毫无犯。石壁是个平安福地,在闽赣边区传开了,切望找到安全去处的中原流民,闻风涌向石壁。以后的人,就把这个山坑叫做葛藤坑,葛藤坑就在石壁村内。今日各地客家的先人,都是葛藤坑人。这个故事至今还在客家地区流传。

罗香林认为这则故事,表面看来是无稽之谈,但里面却蕴含有两个意义:一是黄巢造反确曾引起客家先民外逃大迁徙;二是客家先民在外逃大迁徙中,能够生存下来的,是经受了许多折磨、苦难的强者、适者、优胜者。

笔者认为这个故事还给人以启示:黄巢的农民军是一支遵守纪律、听从号令的队伍。故事给了人们一个信息:黄巢起义军在渡江后的流动作战中,闽西山区是比较安定的。中原流民为什么会在唐宋时期涌集宁化石壁,以致在闽西山区形成民系?故事给了人们一个合乎情理的回答:对于战乱中寻求楼身立命的流民,安全的去处至为重要,也最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