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碧今昔
石碧,这个宁化县西南隅的普通村落,显得宁静而平凡。然而她在海峡两岸、东南亚各国5000万客家子民的心目中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因为他们的根在这里,他们亲切地称这里为客家人的摇篮,客家的南方祖籍地。
中国历史上爆发过东晋的五胡乱华、唐末的黄巢起义、宋末的金兵入侵,这三次连绵的战乱都并发了天灾和瘟疫,迫使黄河流域的人民无法生存,大批地向南流徙,去寻找可以安身的地区。居住在河洛一带的客家先祖,为避兵资,挥泪辞别繁华故土,离乡背井,踏上征途,实行三次大南迁。他们组成一支支浩大的流亡队伍,出河洛,经豫鄂,过皖浙赣,万里迢迢,餐风饮露,昼伏夜行,受尽煎熬。当流亡队伍的主流前锋,翻越武夷山脉,抵达八闽西睡门户石碧时,发现这里气候宜人,风景如画,崇山峻岭环护着大片未开垦的处女地,这在那战火连天、兵荒马乱的年代,不窗是一处世外桃源。他们结束了长年累月颠沛奔波的流亡生活,在这里落下脚来,接纳后来者,创建新家园,休养生息,繁衍子孙。经过几代人的苦心经营,石碧成为拥有10余万人口的客家人大聚居地。历史长河掀起的巨澜,把一批批中原客家人送到这里,再从这里迁至闽西、粤东直至飘洋过海,迁居台湾、东西亚各地。石碧,又成为河洛客家人迁往海内外的中继’站。
石碧,唐初称“玉屏”,因武夷山脉环立如绿色屏障而得此美名。唐朝中叶,因地理先生称禾口、江口、溪子口从三方包围,有“三口吃玉屏”之说,里人将“玉屏佩易名“石璧”,谓之坚如玉石,不可侵犯。五代时改“璧”为“壁”,后又改为计碧”,延用至今。建制也随朝代更替而变易,西晋称都,唐称市、里、乡、洞,宋称城、乡、村、寨,明清称里、好。那时的石碧乡脚宽广,统辖着东至杨边,南至遥背岗,西至寒谷舍、田背、江口,西北至张家地,北至千家围的58个大小自然村。聚居着张、杨、雷、管、傅、冯、白、江、褚、洪、顾、黄、谢、吴、朱、马、巫、李、程、虞、部、吕等40余姓。现今的石碧村管辖着东起校趾、下店、南枫树林;西达孔老排、洋坑;北至堑排下的20多个自然村,人口22沟人。483户中,张姓为主,另有管姓3户,傅姓3户,刘、李、雷各1户。村民以务农为主,种植烟草为辅业,过着安居乐业的田园生活。
石碧以村大道为界,划为上、下市,巍峨矗立的张氏上祠、张氏下祠各据一方,各房所立十余座“香火堂,,散立村中。张氏族谱首修于元朝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迄今已640余年。宗族的历史与文化源流久远,使这里不但保留了古韵最多的纯客家语言,许多客家民风、习俗、山歌的原型也得以完整传承下来,为客家探源与客家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确凿的佐证。
当然,石碧现今的经济并不发达。厦门大学黄典诚教授前年来游石碧,曾即席赋诗一首: “五洲客属起寻根,尽忆闽宁石碧村。屋舍俨然维板筑,南东其亩孰耕耘?只今寂寞摇篮地,依旧萧疏蓬草门。有望乡亲伸一臂,家园重整裕吾昆。”从一个侧面道出了他的心声。然而我们认为,石碧地处省际,交通便利,边境贸易大有可为。村民继承了客家人勤奋开拓的传统精神,如有雄厚资金,兴办企业或加工业,无须很长时间,这里的经济面貌将会迅速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