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客家概说
多少年来,多少人,第一次听到“客家”这个名词,第一次见到“客家人”时,都不知道“客家人”是什么族系,更不了解“客家”这一民系过去悲壮的历史和遍布中华大地、散布全球各洲的现况。
客家,字面上的解释一般取其“客而家焉”之义。客家流传的《迁流诗》表达的也正是此意。诗云:
人票乾坤志四方,任君随处立纲常。
年深异境犹吾境,身入他乡即故乡。
但这一解释是纯就字面作逻辑推理的结果,并无历史文献可据。而温仲和在光绪《嘉应州志》卷七《方言》中却认为客家名称来自宋代政府簿籍之客户。他说:“主客之名,疑始于宋初户口册。故《寰宇记》、《九域志》所载户皆分主客,而唐《元和郡县志》载开元、元和之户皆无主客之分。其后屡经丧乱,主愈弱,客愈强。至于元初,大抵无虑皆客,元史所载亦分主客,疑其时客家之名已成,无主之非客矣。”客家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人罗香林也赞同温仲和的客户说。1950年在香港出版的罗著《客家源流考》则进一步把客户推至东晋的“给客制度”。他说:“至于客家的名称由来,则在五胡乱华中原人民展佩辗l转南迁的时候,已有‘给客制度’。《南齐书·州郡志》云:‘南充州,镇广陵。时百姓遭难,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元帝大兴四年,诏以流民失籍,使条名上有司,为给客制度。’可知客家的‘客’字,是沿袭晋元帝诏书所定的。其后到了唐宋,政府簿籍,乃有‘客户’的专称。而客家一词,则为民间的通称。”
从中国移民史来看,“客而家焉”史不绝书,古代中国无处无之。为什么至今只有这一支民系称做“客家”?其他移民不称“客家”?同时,不管是客户还是给客,文献根本未见“客家”连在一起,徒凭单一客字加以联系未免牵强附会。
最近,台湾学者张光宇认为:“1.取名原义:从少数民族用语习惯观之,‘客家’指‘汉人’,因为对土著而言,汉人都是外来,所以叫‘客’。2.何人赋予:从舍族汉化的历程不脱客家化色彩观之,‘客家’当由舍族赋予。3.起于何时:从中国移民史观之,进人舍族天地的汉人应是唐末宋初经由江西中北部迁人。客家名称当起于汉舍接触以后,至晚在宋初。4.出于何地:从舍族早期大本营后来变成客家大本营观之,其地当在闽粤赣山区。”①
值得注意的是,“客民”一词在方志中出现是万历四十年(1612)编纂的《永福县志》。原文是“令里宰举山谷中种青客民籍记之”。崇祯三、四年(1630、1631)“客家”的名词才在广东的方志中出现。嘉庆《增城县志》述广东客民来历最详明,其言曰:“客民者,来增佃耕之民也”。②
“客家”称谓的由来,众说不一,聚讼纷纭,至今尚未作出一种令人满意的解释。所以,要真正认识客家,还必须从其渊源说起。
客家渊源问题,是客家学研究的根本问题,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客家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