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由客家分支而
成为非客家人
客家源流变迁的另一种类型,是客家人迁入非客家区后,为其他民系所融化,成为非客家人。
以往人们研究闽粤赣交界地区客家迁移史时,多注意到客家人继续向西南方向的迁移,而很少有人注意到客家人向福建沿海的福老系及其他非客家区迁移的事实,因此,本节就主要利用客家人向福建其他民系迁移的资料,来说明客家源与流的这一变迁类型。
罗氏是客家大姓之一,福州罗氏家族即系从客家区连城而迁来,《罗氏宗谱》记其源流云:
豫章罗氏者,始自黄帝有熊氏,……周庄王八年(公元前689年)壬辰,楚文王熊货徒丹徒,都枝江,更号丹阳。 于是又去枝江,迁于湘,其山曰罗洋山,日罗城,日泪罗,遂国于罗,以罗为氏,后卒并于楚,子孙奔散于江汉之间。汉罗怀玉为梁王相,食采于豫,自长沙奉命守九江,遂籍豫章,豫章之裔出大司农者,子孙特盛焉。……
后景星公作宦河南,居开封府祥符县,……(子孙)自样符入粤南雄州,··一七传至我祖,遭时事之变,由(南雄州)珠巩(巷)南迁冈州节底,是为不桃之祖。厥后分居广、肇、惠、韶、潮各郡,根深实茂,源远流长①
至五十三世时,子孙们几经迁徙,有太郎公者,徙居于汀州府连城县文亨乡客家区。又传至第二十五世,有罗希魏者从连城迁入福州,成为福州罗氏家族的始祖,《族谱》记载:
罗氏从豫章迁入以降,第五十三世有太郎公者,由剑州鱼鳞阁徙居连城文亨。又传至第二十五世,有清韩公者,字希魏,号中山,清雍正进士,侯选州司马,由连城亨子堡移居福州后浦铺。生于雍正己酉(1729年)八月二十日酉时,卒于乾隆丁未(1787年)九月三十日酉时,寿六十三岁(遂成福州罗氏始祖)。生三子:长士显、次士模、三士踵。
至三十世,光绪辛卯年(1891年),文基、文根、文庄鸿货买断(福州)后浦铺地方吴良珍屋业四进,修家祠。……又买断郑才源屋业四进,为祠之客厅,坐南向北。光① 民国《福州罗氏宗谱》不分卷,《罗族谱图源流记》转录自津州节底乡《罗氏族谱》.绪甲午年(1894年)工竣,进端坡公暨姚陈夫人神主并祀列祖神牌于其上。①
笔者曾认识有福州罗氏家族的子孙,他们已操福州方言,全然不知其祖先来自客家。
龙岩罗陈氏,先祖为连城客家,宋末元初移居非客家区龙岩县,龙岩文安《罗陈族谱》载云:
始祖罗大一郎公系延平豫章罗从彦之裔,宋末移居连城亨仔堡,游学于(龙)岩之龙门枫榔,居人陈世遣奇之,遂以女幼兰赞焉。陈翁无子,而大一郎公遂为之后,故又姓陈。厥后支分衍派,分居湖洋,为陈兴盛一户之派;分居石埔岭,为陈三兴一户之派。若分居白土黄邦,则为我陈文安一户之派,而高峰公实为分派开基之始祖也。溯至初至之日,乃涉高岗相其阴阳,观其流泉,不知几经艰难,缔造始庐,于是而居之,越三世一寒公,前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立户名,再越四世、五世后渐且族大蕃滋、人文渐启。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