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客家人与非客家人
的反覆交错迁移
客家源流变迁的第四种类型,是客家人与非客家人的反复交错迁移,即某一姓氏原为客家人,后裔有分支为非客家人,又再从非客家人迁入客家者;或者某一姓氏原为非客家人,有后裔分支为客家人,再从客家人分支迁入非客家的,从而构成多次的反复交错迁移。
廖氏,为客家著姓之一,目前客家廖姓均追奉永定县廖实蕃为入汀始祖,子孙分处闽粤赣各客家区,《崇正同人系》称:
廖氏系出古廖叔安之后,先世居河南。西晋时有廖子璋,官左衡镇国大将军,’其子从宪自洛阳迁浙江松阳县。传自唐末,有廖崇德为江西虔化县令,遂家焉,是为江西闽粤各支之始祖,其七世孙实蕃迁福建永定,实蕃八世孙德源,迁兴宁,其后分居于程乡长乐,及广、肇、惠、潮各郡等族,皆德源之裔也”。①
据上所载,则廖氏先从洛阳入浙江,由浙江入江西虔化,再入汀州永定,最后入粤,分派于粤东各客家区。然据永定民国时所修《闽粤赣廖氏族谱》所载,则廖氏之先由江南入江西,由江西入宁化石壁村,再转闽北顺昌县,最后由顺昌迁入永定,开实蕃公之祖基,该族谱载云:
吾族宗廖氏,分支擘派散居四方,不知凡几,难以悉载。惟我的派,考之西晋(廖)子璋公,原为南京始祖,生从宪,迁浙江永嘉郡松阳县。五代传至诚希公,因五胡云扰,于太元九年(384年)复迁江南,十代传至奇可公,生延龄,封武威郡郡公,为得郡之始祖也。十二代传至崇德公,任虔化县令,遂家虔化,为江西宁都始祖。十四代传至光景公,唐景云元年庚戌(710年),迁居钧州。十六传至四十一郎公,始迁间之宁化石壁乡。厥后屡遭兵焚,而其子孙再迁(福建)延平府顺昌县合阳市, 三子。一代传至花公(实蕃公),由顺昌迁居江州,为上杭永定二邑始祖。②
《闽粤赣廖氏族谱》的记载要比《崇正同人系谱》详细得多,可知廖氏自中原入江南,迁浙江,转江西,再入福建后,曾经在延平府顺昌县定居。
顺昌县为非客家区,目前也有许多廖氏族姓,据香港新界上水乡客家《廖族寻根参考资料》所附顺昌县侨办的调查,该县漠武村、搓溪、郑坊、律案等地均有廖姓聚居,“漠武村廖氏族人都是武威郡发展而来的,他们家里的祖宗牌是这样写的:‘武威堂上历代祖先公婆之香位’,这种祖先牌现在还保存下来,与香港新界廖氏同出一脉。’,①香港新界上水廖氏系由永定实蕃公派下。
可见廖姓从江南转浙江、福建顺昌时,留居当地的大多成为非客家人,而迁居永定的则成为客家人。尽管如此,永定上杭的廖氏族姓,并没有忘记延平顺昌县的非客家宗亲,他们仍追认顺昌县的廖刚为远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