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历史源流>>源流

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典型模式

创建日期:2014-09-29 |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
来源:
摘要:

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典型模式

——“石壁现象”和“固始现象”透视

 

福建省委党校闽台文化研究室 谢重光

 

一、客家先民与福佬先民中的少数民族成分客家民系和福佬民系是汉族在我国东南地区的重要支系。客家民系形成于南宋①,以讲客家方言为最显著特征;集中分布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主要包括江西的赣州各县,福建龙岩市的大部分和三明市的一部分,广东的梅州、河源、惠州、韶关各县和潮州、揭阳、汕尾等地市的部分县份。福佬民系的形成时间略早于客家民系,以讲闽南话和作为闽南方言次方言的潮汕话为最显著特征,集中分布在福建东南沿海和广东东部沿海地区,包括福建泉州、漳州、厦门三市全部,龙岩小部分,广东汕头、潮州、揭阳、汕尾的大部分。

客家民系和福佬民系都是由历史上陆续迁入闽粤赣交界沿海地区的汉族移民,与原先居住其地的闽粤土著及其他少数民族居民,经过长期的斗争和融合,最后互相同化而形成的。因此,在客先民和福佬先民中,都有相当比例的少数民族成分。

客家先民中的少数民族成分,实际上就是畲族先民。现在被称为客家大本营的闽粤赣边区,原来是畲族先民的主要聚居区。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典型模式在历史文献中,他们有“桐蛮”、“桐撩”、“蛮”、“莫摇”、“蛋”、“苗人”、“瑶人”、“畲客”、“山都”、“木客”等等称谓②,与后来迁入该区域的汉族移民有过长期的激烈的斗争。唐末黄连桐蛮二万攻围汀州的事件,南宋绍定年间畲族领袖晏头陀领导的规模浩大、历时多年的畲民起义,是其中最著名的事例,其余零星的斗争冲突,则绵延不断,不胜枚举。南宋客家民系正式形成时,已有不少蛮撩完成了汉化过程,成为客家的一部分,但到元代畲族姓氏尚有数十个之多③。如今畲族姓氏除常见的盘、蓝、雷、钟四姓外,已寥寥无几。畲姓所以不断消失,原因就在于很多畲民汉化成为客家了。

即使是盘、蓝、雷、钟四姓畲族,也有一部分融入了客家民系。在宁化石壁客家公祠供奉的一百余姓客家祖先中,就有蓝、雷、钟三姓客家人,据有关族谱介绍,他们广泛分布于闽粤赣各地,与现已恢复畲族成份的上杭蓝、雷、钟三姓客家人有相同的来源;现居武平北部、长汀南部的蓝姓客家人,则与上杭蓝姓会族同宗同族同祖坟。显然,这部分蓝、雷、钟姓客家人,历史上本是畲族,后来被客家同化,但仍保存若干畲族文化特点,只因政策操作上的某些不便,才未能恢复畲族成份。

福佬先民中的少数民族成份,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理人和骆越。唐初以土著酋长身份担任循、潮二州总的杨世略,就是理人;④唐高宗时在岭表作乱最后被陈元光平定的土著,则属子南蛮、越骆越。③这些但、越族土著也可能是金族先民。南时活动在潮州的“山斜”,“举民”应即唐代粤东便人、越人的后裔,在方言中,“斜”、“幸”、“金”同音、同义,都是畲族的早期称谓。⑧

全文内容请见附件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