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四川客家人对蜀中的贡献
清前期人蜀的客家人及其后代,与两湖、陕西、江南、贵州、山东、山西、甘肃等诸省籍人川的移民(及他们的后代)一起,共同为振兴四川,发展繁荣以粮食为龙头的四川经济,恢复四川人口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以朱德、郭沫若为代表的蜀中客家名人,对四川和全国近现代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等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第一章 清前期入蜀客家人对四川经济的贡献
第一节 清前期入蜀客家人的土地占有状况
在清前期“移民填川”的社会变革中,广大农村实际上是经历了一次土地的重新分配①:先期到达西蜀的移民自由插占土地,自耕农大量增加。但自耕农是站在十字路口的阶层,有的致富成了地主、商贾,而大多数在两极分化中沦为佃农。
清代康熙中后期至乾隆年间人蜀的客家人为数不多地插占有土地(甚至肥沃的熟荒地),稍后移民到西蜀的客家人已无土地可供自由插占垦殖,只有向拥有土地者佃田耕种,这些佃田者也就是佃农。他们之中有的经过一两代,甚至数代农商并举,或亦农亦商,上升为地主,拥有了大量的土地(其中有的可任意购买肥沃的土地)。而世代佃田务农仅从事种植业者,一直过着佃农的生活。在人蜀求发展的客家移民中,有从原籍携带盘缠、资金人川的小康人家和带金砖的富者,他们通过以下两种办法可立即获得土地:用货币低价购买土地;在经济才开始复苏物品相对匾乏之际,用实物(布匹、鸡、粮食等)换得土地。这些购得、换得土地的客家移民有的为自耕农,有的是地主,随着时光的推移,他们的阶级地位也在发生变迁。
上述客家移民人蜀的土地状况及租佃关系的变化、贫富的变迁,与全川农村的两极分化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