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历史源流>>源流

第五篇 四川的客家会馆宗祠及民居古镇

创建日期:2014-10-08 |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
来源:
摘要:

第五篇 四川的客家会馆宗祠及民居古镇

 

四川在明末清初的数十年战乱后,十余个省籍的移民进人四川, 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地缘为纽带的民间组织会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宗亲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从而增强移民自身在四川这个异地立足和发展的凝聚力。作为同乡民间组织会馆的馆寓、宗族的宗祠建筑及“五方杂处”的移民们的民居建筑,在巴蜀大地上各放异彩,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既有湘楚、岭南、三秦和江南风格的民居,又有集宗法、宗教和乡情于一身的会馆、宗祠建筑,给四川的建筑画廊增添了浓墨重彩。岭南移民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在蜀中的会馆、宗祠和民居就像凝固的诗歌一样,在蜀中放射着光芒,与巴蜀文化相辉映;而岭南移民从原籍带到西蜀的家乡树木深深扎根于富饶的新故乡土地上,至今成为古树受到保护。

 

第一章 四川的客家会馆组织与会馆建筑

第一节 客家会馆的性质与功熊

会馆是明清两代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衍进,商品经济的萌发,科举制度和人口的流动,促成了会馆的诞生和勃兴。会馆最早出现于明永乐年间,继而迅速发展,清代大为兴盛。“会馆”顾名思义是宾客聚居的馆舍。这是明清时期异籍人在客地的一种民间组织,后延至民国时期。

清前期十余个省人籍四川的移民为壮大乡威,以利于立足和发展而产生的同乡会馆组织,其中大的有广东、福建和江西的会馆;粤闽赣的会馆,分别是来自其原乡的客家人的会馆,其名称冠以“宫”或“庙”。

全文内容请见附件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