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四川的客家风俗及餐饮
“华简具成桑梓地,乡音无改,新增天府冠裳”,这是在成都东郊著名的洛带镇(原属简阳县)广东会馆一副对联的下联,是对客家风俗文化的本质写照。清前期人蜀的客家人,至今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了,客家的风俗文化相传至今。当人们到客家人的聚居地川西乡间去踏访,浓浓的乡音绕耳际。住户的屋顶有“中花”的装饰,屋脊两端有“鳌尖”上翘,便知住户定是客家人。
第一章 四川客家人的岁时节令与祭祀习俗
一、岁时节令习俗
农历年习俗。在农历年时,客家聚居的乡镇家家挂彩灯、贴门神。在粮仓家禽牲畜圈上贴写吉祥语言,如在猪圈上贴“血财兴旺”,牛圈上写的“大力兴旺”,鸡鸭圈上贴“鸡鸭成群”,粮囤仓上贴写“积谷盈仓”,风车上贴“川流不息”等,以示来年的吉祥丰收。有条件的客家乡镇从正月到二月均要耍灯舞。灯的种类有龙灯、狮灯、蚌灯、牛灯、金鱼灯、鲤鱼灯、凤凰灯、荷花灯、么妹灯和早船灯等,成都东郊龙泉骚区的客家人还举办灯展。这是客家人在原籍的彩灯习俗留传至今。舞龙是大型庆典活动,有彩龙、火龙、水龙和脱节龙,还有江西客家“上川龙”等,把过年的气氛舞得热闹火红。
成都东郊洛带镇保盛村的“刘家龙”—“上川龙”是清初江西刘氏移民带到川西的,由刘氏族人年年扎龙年年舞龙,用于拜年冲喜、祈求风调雨顺。舞龙前举行隆重的“出龙”祭祀,祭祀完毕,舞龙队绕刘氏祖屋表演,并在刘氏族人和邻里门前表演。之后就舞到镇上街市、商铺行业等处拜年,继而应邀到周围乡镇表演或拜年,直至正月十四。该龙巨大雄伟,由三五十人操作舞动。龙头重达三五十斤。耍龙技巧性强、路数多,尤以操“龙珠”者最难,是全龙的舵手,操“龙尾”者也不易,既要随龙身耍动,又要蹦跳活跃。现今“刘家龙”名气大增,由舞龙大队长刘大礼率领参加1999年“9 .27”国际旅游日成都主会场的表演,一条巨龙飞舞在天府广场,引起中外游客和新闻媒体的浓厚兴趣①。“刘家龙”走出家族村镇显示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作用。
节令庙会。客家人利用节令庙会进行物资交流。节令有正月十五的“龙灯会”、九月的“白鸽会”。庙会有正月初一的“童子会”、二月十五的“文晶会”、三月初一的“城陛会”、六月十九的“观音会”。四月八日那一天,闽西籍的客家人还有“嫁毛虫”的习俗,墙上贴有红纸,上书:“佛生四月八,毛虫今日嫁,嫁到深山去,永世不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