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习俗礼仪>>农耕习俗

生产习俗 创建日期: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范立生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福建省将乐县客家联谊会

来源:将乐客家

摘要:将乐客家第50-54页

    第一节生产习俗

将乐大多数客家人以农为业。这里的生产习俗,既有中原生产习俗的特点,又有当地土著的“味”。

一、农事习俗

1 、起春。

每年第一次参加农事劳动,俗称“起春”。将乐农民一般择农历正月初二或初六为“起春”日。这日,农民下地劳动,收工回家要吃一碗粉干加12个蛋,寓意新一年生产劳动圆满如意。

2、竹竿节

竹竿节源于明代将乐县城始办的城嗅爷庙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将乐城郊的农民进城逛庙会,顺带农副产品销售。后来,渐渐演变或一年一度的备耕墟。因销售的农产品数竹竿最多,故称竹市,俗称“竹竿节”。

这天,县城墟集上,销售的竹竿有长有短,有粗有细,一把把、一堆堆,郁西棚及的竹竿,更多的是生产用竹竿,如薯竿、豆茄竿、搭东瓜棚用的竹子等等。竹木制品也很多,有用毛竹做的土箕、箩筐、米筛、扁担、扫把、蒸笼、策篱、鸡笼等;有用杂木棍削制的锄头柄、刀柄、牛扼和扁担等;有用松木做的切菜板、菜墩、洗衣板等,杉木制的饭颤、锅盖、洗脚盆、水桶、圆桌、木凳、木梯等,茶树、白蛇藤木制成的擂茶棍等。此外,还出售各种果苗、树苗、种子和各种中草药,可谓琳琅满目。这里的农民有句顺口溜:“正月十三,扛回竹竿,备足用具,一年不慌。”

3、春社

每年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春社期间,正值春分前后,是浸、播谷种的季节。将乐农家有“惜里惜懂,春社浸种”之说。古代浸播种先要祭祀土地神、五谷神。浸种忌选“食虫日”,播种忌择“鼠日”“四绝日”“无取日”,有的甚至禁忌妇女触摸谷芽。播种时,先抓三小撮谷芽放在“水阙”边的田埂上压实,然后面对太阳所在方向播撒第一把谷芽。信者认为,这样做,谷芽才能落地生根,迎着阳光茁壮成长。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这些陋习已革除。

4、栽禾

插秧时节,缺劳力的农家请邻居、亲友帮工。先右排巴平的田中间拉一条长绳,一位秧插得好的农民先下田,沿着绳子开插,行、株距整齐划一,俗称“开系”。其他人在这位农民的两边插秧,皆以“开系”秧行、株距为准。插秧前,秧根要蘸土杂肥拌喊磺粉,忌插“白水秧”。

东家招待帮工用餐的酒菜中,有一碗菜很有特色,它叫“栽禾肉”。此肉多为五花肉,每块切得半个巴掌大,杂以腌菜干,旺火蒸熟。猪肉肥而不腻,芳香可口;菜干吸足油脂,黝黑微甜,十分开胃。因此,将乐客家人常用“菜干拌肉”一词比喻办事利索。

5、牛节

牛节相传源自“牛壬诞”,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牛的生日。将乐农家素有“牛闲四月八,人歇五月节”的习俗。这天,养牛户先清理牛栏的粪便,让牛干干净净过节。接着,要为牛备美餐,如米汤、丸子和米酒。一人掰牛嘴,另一人个用尖嘴竹管细心喂灌。同时,给牛“放假”一天。古代,有的养牛户还为多年的耕牛力寿筵,宴请亲友。这表达了客家人对牛常年为人代力的感激之清。

6、开镰食新

古代,将乐乡村有“开镰稻穗祭田伯”之俗,即稻子开镰时,要把割下的第一手稻穗祭祀田边的“田伯公’。将乐解放后,此习己除。

新谷登场,各农家择日蒸一甑香喷喷的新米饭,名曰‘食新”。一般是小暑过后逢卯日“食新”。第一碗新米饭敬祀祖宗,第二碗新米饭端给家中年龄最大的长辈。然后,其他家庭成员才可盛新米饭吃。吃时,长辈口说庆丰收的吉利话。

7、砍伐木竹

解放前,将乐客家人砍伐成片木竹,要择吉日“起厂”。言行有规矩,“吃饭”称‘量米,’,筷子忌架在碗口上。秋冬霜降,要说“下杠,’。砍伐顺序自上而下,树、竹向高处到。遇至砍伐的木竹不倒时,用衣服包裹斧头丢向欲倒的方向,“引导”木竹跟着倒。

解放后,此陋习渐少。

二、工匠习俗

1 、拜师学艺

将乐民间拜师学艺,徒弟要请拜师酒,签订投师契约。学艺期限一般三年,师傅供徒弟用饭,不给工钱。出师办满师酒,继续跟师傅做工可得工线。

2、雇请工匠

将乐客家人雇请泥水匠、木匠建房、砌灶、做家俱,请裁缝做衣服,第一天要请师傅吃粉干蛋。雇请期间,每日三餐二次点心,款待师傅。

3、匠作陋习

古代,将乐各匠作皆有禁忌。如兴建桥梁、水坝时,先用狗血祭鬼神,犯忌被认为工程不安全。竹蔑匠编织米箩、谷筛等竹制品时,忌说“破”、“断”等字。裁缝匠制作衣裤,忌把孝服与婚嫁礼服叠放在一起,否则被认为会把孝家的凶祸传给婚嫁者。酿酒作坊在酿酒时,用刀、斧等压放在蒸糯米的桶盖和酿酒缸盖,以此镇邪。香菇厂最忌带孝者和寡妇触摸香菇的寄生木,犯忌被认为会使香菇不长。解放后,这些陋习逐渐破除。

4、造纸

将乐各造纸作坊的老板和工人基本上是长汀、连城等籍的客家人,过去他们造纸的规矩颇多。扛运毛竹忌拖地。淹竹麻料时间忌过“小满”,有“竹麻不吃小满水”之说。淹料1个月后,要杀猪春糍粑劳工人,并择吉日制纸。造纸工人吃饭的座位也有定规。踏料工、制料工、砍柴工均坐在饭桌右边,扛料工、烤纸工分别坐在饭桌前后边,扛尾工坐在饭桌左边,犯忌要罚工钱。

三、其它生产习俗

1 、船运

将乐金溪礁石险滩多,船运多有危险。歌谣“金溪十八滩,滩滩鬼门关”,就是这条河险象环生的真实写照。因此,船主和船工最大的心愿就是行船安全,由此逐渐形成客家航运习俗。

解放前,将乐不通公路,只靠金溪河上的麻雀船、公鸡船水运。船装货时,属碗、盆、桶之类的货物,忌翻放。每年正月第一次开船,必先进庙敬神。船内设祀供肖公或温公神位。船工开船,忌“大事不宜”日和“凶”时辰。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和遇到乌鸦噪叫掠过或落水狗横渡不开船。行船时,忌说“翻”“沉”“撞”“碰,,“漏”等字。船上舀水.不能边舀水边喝,瓢、碗忌翻放。船上吃饭,要将筷子先放在菜汤或冷水里蘸湿,念“竹篙湿,有钱觅,竹篙燥,无钱找,,,然后才可吃饭。解放后,些习渐除。1972年后,随着陆路交通的迅速发展,将乐船运停止。

2、围猎

早在西汉时期,东越王在将乐建有校猎台,时常进行狩猎活动。此后,逐渐演变成民间围猎共享的习俗。

过去,将乐客家人围猎的对象主要是危害庄稼的里刊者、山鹿等野兽。稻、豆成熟未割之时,乡村的猎人肩扛鸟统,吹螺遣狗,朝山野进发。其他村民闻声跟随而去。他们有的腰别柴刀,或手持棍棒,很决形成一支人数不少的围猎队伍。到了狩猎地点,由老猎手指挥,一两人带猎犬寻找野兽踪迹,将其驱赶出来。几个富有射击经验的猎人,分头把守野兽可能逃跑的关口,其他持刀执棒的村民则组成包围网,哈喝着,不让野兽慌不择路时乱窜。走投无路的野兽被土铳击中后,大家欢呼雀跃。

猎物被抬回村子,经剥皮、割肉、剔骨等工序,凡参加围猎者均可分到一份兽肉回家美食一餐。若是猎获山鹿,每人还可分一、二汤匙的鹿血作补品。放铣击毙野兽的头等功臣和猎狗主人可加倍分成,并得兽皮、兽骨等奖励品。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条例》颁布后,县内客家围猎习俗随之消失。

 

全文内容请见附件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