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习俗礼仪>>农耕习俗

上江村游大粽 创建日期: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

来源:

摘要:

北团镇上江村

游大粽民间习俗调查

 

 

 

连城县北团镇上江村,每年农历21315日都有组织游大粽的习俗。每年游大粽期间,村民们个个兴高采烈,挨家挨户亲朋满座,村里到处花团锦簇,时时鼓瑟吹笙。游大粽的热闹场面为北团的一大盛况。

这种游大粽的习俗,相连几个朝代,历时数百余年。人们不禁要问:上江村游大粽的习俗为什么能这么悠久?其影响为什么能广而深远?本人接受连城县客家学研究会的约稿,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现将调查所得介绍如下。

一、上江村的概况

历史沿革:十五世纪中叶,现上江村的银恫山麓,仅有邱、钱、陈三姓居民聚居,以邱姓为大姓,故把此地命名为邱三捻(又名金三捻)。它与粉干寨(白云寨)、苦竹坑各自为村落,同属连城县北安里。后来江姓人迁入,人口渐增,故与下江坊对称为上江坊。原来的邱三捻,在其水口建有一庙,叫兴隆庙,崇祀文公王张世杰、武公王陆秀夫,又称公王庙。江姓聚居于庙的下方,遂为下村;庙的上方,相应称为上村。解放以后,行政区划几经改革,现称为上江村,统辖粉干寨、狮形坂、上村、下村、金三捻、羊坑垄、车上墩和苦竹坑8个自然村。

现实状况:上江村现有居民江、李、陈、黄、伍、钱、沈、孔、童、罗10姓,349户,1941人。通用连城方言。现有耕地1055亩,林地面积9494亩。县办企业有连城县合成氨厂和连城北团煤矿,镇办企业有银恫山煤矿,还有待开发的硬质耐火粘土矿。

二、上江村民始祖溯源

上江村现有10姓居民,都是中原迁徙的客家。各姓之溯源是:

江氏:郡名济阳。黄帝姬轩辕(公元前2698)1。代恩成,字元仲、姬伯益的三幼子,事夏帝启为大理(主掌刑名之官),其后支孙封于江,是为江氏传代始祖。

自恩成至31代济,因佐武王伐纷有功,爵封东京,周成王55年庚子(公元前1101),以子男之田,赐南郡地(今湖北省江陵县)百里,是为江氏受国之始,也是济阳祖公。

江济卒,子兴国立。 自江济以迄江贞,历十有七世为诸候,周襄王29(公元前623)戊戌岁秋,江不敌楚,为楚所灭,计享国479年。江国既散,公子俪率族人去邑逃难,隐于鲁之衷州,其后散任诸侯,子孙以国为氏,因姓江焉。

自济以迄110代,万里、万载与万顷三兄弟。三公之子侄,由万载携迁入闽。系启从宋帝昌南逃,以避无乱。是为入闽之始祖。

自万载以迄6代九郎,从剑州迁文川之江坊。以迄8代十八郎,迁城内莲塘上。9代孔济(三十郎),由邑城迁来北安里上江坊,是为上江始祖。自万载以迄现在,已历29代。

李氏:郡名陇西。自黄帝以迄30代李利贞,理微之子,因父被封赐死,不容于商纷,与母被难,逃至伊侯之好,不得食,而吃木子充饥,得活,不忘本,将“理”改为李,此为李氏得姓之始。

自利贞以迄62代李渊,生于南朝末天康元年丙戌岁(公元5“年),创业盛唐,来自陇西之后,是为陇西李氏之始祖。

自李渊以迄18代李孟金,因避兵乱,由长安迁于作梁,更迁江西洪都、抚州之后,复入福建宁化石壁乡,为入闽之始祖。孟金之子九郎,复迁连城,为西、南两祠之祖

。自九郎以迄4代李仲甫,元朝中期,隐居上江坊。

陈氏:君卜名颖川。受姓始祖胡公。陈胡公,满妨遂之子。遂名遏,为虞舜苗裔,初仕周任陶正。周武王克殷,求舜后以奉舜之祀,封公于陈,妻以太姬,都宛邱(今河南陈州),周成王9年公芫。子孙以陈为姓。

自陈胡以迄61代,陈雍字月铭,于唐玄宗开元24(公元736)入闽,先居福州、兴化、厦门,后居漳州南山,最后定居于贡川,是为陈姓入闽之始祖。

陈雍以迄10代陈俑(十二郎)迁居永安牛栏阁,为永安始祖。陈雍14代裔钦三,南宋淳熙9年壬寅(公元1183),自永安牛栏阁迁居连城姑田牛栏桥溪边,为姑田始祖。钦三4代裔付三郎,于元代末期,迁居陈地为始祖。

钦三17代裔尚兴,自陈地迁居上江坊,是为上江陈姓之始祖,现已历16代。

黄氏:郡名江夏。原赢姓,陆终次子南陆,讳定,封于黄(湖广江夏),食邑于黄,子孙以国为氏,因姓黄焉。

自南陆以迄107代膺,原居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唐文宗、嘻宗光启元年,偕弟敦同王潮渡江入闽,卜居邵武仁潭乡。其孙109代锡,迁和平中城堡潮后街。其曾孙110代峭、名岳、字肖山,定居今邵武市和平镇,为闽、粤、琼、浙、赣诸省和港台以及海外各国黄姓宗族公认的开基始祖。峭娶三妻:上宫氏、郑氏、吴氏,三房妻室各生七子共21子,后周广顺元年,八十寿诞,召命诸子,三妻名下仅各留长子侍奉,其余18子,俱各迁徙异地,自创家业。11l代化(郑氏次子),字惟诚,号大奄,由和平迁居汀州宁化古背,其支孙117代春,迁居南坂,生子三,长大郎,宋世迁居城塔下街为始祖,次二郎失考,三三郎,宋世迁居田心为始祖。

118代大郎。为邑城黄姓始祖,下传14(131 )朝凤,清康熙年间,自邑城迁居上江坊,为上江黄姓之始祖,自大郎以迄现在,已历27代。伍氏:郡名安定。神农氏传雍候名永,封河西之地。7代裔雍侯名克。城陇西,因边患,北徙安定,聚族有年。克子绍,征伐多功,遂封椒邱,以镇江淮,为椒侯。春秋时,10代裔伍参。其子椒举(伍子晋之曾祖)始以伍易椒,郑樵通志云,“以名为姓者,伍参是也”,是为受姓之佩祖,历秦汉俱吴武陵。25代裔乔,字朝金,唐盛宗10年丙子进士。生于唐文宗11年丁已,卒于梁乾化元年,大唐时入闽为始祖,定居宁化薛家坊。

朝金11代裔三念九郎,字安卿,宋解元,由宁化迁连城。

安卿14代裔瑞昌,生于崇祯辛未年,卒于康熙癸亥年,生五子,四子天球留居邑城下街伍屋,三子天砺、五子天以俱无嗣,长子天嵋、次子天娥定居上江坊,现已历15代。

钱氏:郡多彭城。十五佩郎公于宋端平间由浙迁居连,是为肇基之祖。十郎公以上未敢攀附。5代裔均富公,徙居于邑北团上江坊。现已历16代。

远祖始于周代。传说古帝额项的曾孙陆终生彭祖,彭祖裔孙叫孚,曾任周朝钱府上士的官职,后代即以其所任官职名中的“钱”为姓。

沈氏:郡名吴兴。沈氏系出吴兴,蜻季后也。文王正配后妃生十子:长伯邑考,次武王发,次管叔鲜,次周公旦,次召公爽,次蔡叔度,次霍叔处,次成}叔汝,次康叔封,次蜻季。武王有天下,封其弟蟋季食邑于沈。后其国为楚所并,其子孙仕于楚,遂以沈为姓。沈尹戌,即其裔也。

受性始祖诸梁公,开戌子,字子高,官令尹,食邑于叶。59代裔靓公,弘外四子,由湖广迁浙江。61代裔荣昌公,玉贵长子,宋末由浙入闽,公生九子。62代裔冰洁公,荣昌三子,名彪,赐名勇,官侍郎,宋末隐居丰山,为清流、连城沈姓之始祖。

冰洁公长子永钦(承尧),宋宣和年间迁居连城,次子路钦公,仍居清流。冰洁11代裔斌公,由邑城迁居上江坊,现已历16代。

孔氏:君卜名东鲁。轩辕本有熊国君之子,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生姬,居轩辕之丘,遂名轩辕。代神农为天子,以土德王,日黄帝。下传5代契,尧舜时为司徒,敷教有功,封国于商,赐子姓。下传41代嘉,字孔父,为宋疡公大夫。自弗父,至孔父,五世亲,尽别为公族,遂异子姓,而以字为姓,乃孔姓之始。嘉子木,字金父,避华督之难,奔鲁,因字焉。46代绝,字叔梁,娶颜微在,同祷于郭之尼丘山,生子名丘,字仲尼。

孔氏尊仲尼为始祖,世居鲁之郭邑鲁源村。下传47代传(若古),携六子及嫡侄端友,从宋高宗南渡(建炎4),寓居衙州为始祖。49代碗,字羊夫,宋乾道2年任江西临川压,遂家于此,为临川祖。54代新,字思铭,世居江西抚州府临川县孔家渡九龙桥。元至治年间,设任汀州,世乱羁回,因寓居上杭西门宣德坊,为上杭祖。62代闻世,因庄业在旧县,遂卜居石镇潭。

70代广兴,上代自石镇潭迁居才溪,专业泥水匠,受聘为溪尾黄祖翰和上江江同仁等盖房,因而成家立业,定居连城北团柯坊的魏张坑。

广兴为思铭下传17代,由才溪迁来魏张坑已有6代,历时百余年。其孙宪雪,1940年走征兵,从魏张坑至林舍,而后定居上江,现有子孙一大家人。

童氏:君卜名雁门。远祖始于上古时期。传说古帝撷项之子老童。后代以其号中的“童”为姓。据说连邑童姓之祖,是从长汀童坊迁来。而上江童姓之祖,则由邑城迁来。

罗氏:君卜名豫章。远祖始于春秋时期。古帝撷项的裔孙受封于罗,建罗国(在今湖北宜城西部一带),后被楚灭,子孙以原国名作为姓氏。上江的罗姓,是1955年连城修建机场时,从亨明迁来的。

综上姓氏溯源,上江10姓都是客家。虽杂姓相处,但他们当时有一个共同心愿,就是和睦相处,所以用游大粽作为一个中心纽带,借以互相联系,互相交流。

 

三、游大粽的来历

 

原来村庄习俗,每年春季,村民按例要在兴隆庙建蘸祈福,保佑禾苗茁壮,、人口平安,六畜兴旺。聘请和尚念经做佛事,各家各户供献糯米粽以及其他米制食品。

公元1620年,明光宗朱常洛驾崩,福王米由裕返京争帝位,忽于福建的治守盗贼蜂起,更兼连年歉收,民不聊生,村民外流,使土江几乎成了空村。也就谈不上什么建蘸保安了。

追至清顺治入关之后,社会日见稳定,外流村民除邱姓外,均各陆续回村。为了祈保平安,乃组织迎神庙会,仍以兴隆庙为建蘸的场所,集中裹大粽为供品,迎接五谷真仙(神农帝主)和欧阳真仙(儒医)。择派农历213迎神,1415两日游神、建酷,称之为游大粽。一保人口平安,二保禾苗茁壮,三保六畜兴旺。由此可见,上江村民组织游大粽是祈求促进生产,改善生活。

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五十年代初。后来曾一度停办。1979年农村改革开放后,村民江谦丙和陈德俊二人倡议恢复游大粽习俗,全村人都表示赞同。

 

四、游大粽的组织形式

 

规定农历216日,推选下届的总福首和小福首,拈阉为定。

下村由各户推选小福首7名,其中:江姓5名,黄、钱、童三姓合2名。上村(包括粉干寨)共推选小福首11名,其中:钱姓1名,沈姓1名,伍姓2名,李姓1名,陈、孔、伍(指插居者)、江、罗五姓合3名,粉干寨3(3个集中点推选:江、李二姓1 名,李、罗二姓1名,李、江二姓1)

上、下村18名小福首集中,分别拈阉选定正副总福首各1名。拈阉先出现的为正,后出现的为副。上村为正时,下村为副。反之,下村为正时,则上村为副。

正副总福首各负责包裹一只大粽.,正者为公,副者为母。正总福首负现总体组织活动,经费结算以及一切事宜。副总福首协助正总福首处理各项事宜。小福首负责收集各家各户的集资,安排各种执事。

 

五、游大粽的程序

 

斋戒的日期:正副总福首于21开始吃素,拜山接神者于26开始斋戒沫浴,小福首于29开始吃素,各家各户则于211开始吃素。

接神拜山者:由总福首分派6人,于9日分两批:一批前往林舍迎接五谷真仙,一批前往大丰山迎接欧阳真仙。接神时都挑有神位香亭,提有旗蟠。到达目的地进香朝拜后,从庙中香炉里撮一把香灰,投入神位香亭的香炉里,起程往回返。两批人员务必于12日晚,到达李家住宿,以免贻误13日的大队迎神。

包裹大粽:由正副总福首各包一只,正总福首所包的为公粽,副总福首所包的为母粽。每只大粽,用净白糯米18千克,一半煮成半熟后捞成糯米饭,包在粽的顶尖端,另一半为浸过的生糯米,包在粽的下半平底部。运用编织好的双层磐叶包好,放在大糖锅里,用没底的大榷桶扣住,加满水,盖上桶盖,用旺火连续蒸煮72小时。9日下锅;12日起锅。起锅后进行替花装饰,打扮成花团锦簇,金光四射,还得围上20克重的小粽若干只。安放在抬座架上。传说取得一只小粽者,能生贵子。

迎神:139时许,组织大队人马出发,迎接朝山归来者。排列秩序为:神统、金锣、大旗、神位、公粽、母粽、吹手,十番,故事、花棚。以往要接到老营坪,现在只接到孙台村的里坪山。

祭神:约定接神者在里坪山相候。神位香亭停放好,迎神大队人马摆列在香亭前,以香帛斋果致祭。以往行大祭,即赞礼8人,主祭3人。现在行小祭,即赞礼2人,主祭1人。回村后,要向社公致祭,然后神抵登位,还得致祭一番。

建蘸:地点在兴隆庙。13日,迎神归来后,当晚开始建蘸,摆蘸台(有专业者),神抵登台,和尚念经颂佛,祈福消灾。直至15日晚。

游大粽:按照13日迎神时所排列的秩序,1415两日要在上村、下村和粉干寨的村间小道游行,以便各家各户接神。特别是15日要游行到镇政府的驻地,让人瞻仰,普沾赐福。

伴随游大粽的其他活动:在集会期间,有丰富的文娱节目:既有吹鼓手和十番的弹、拉、吹、唱,又有请木偶剧团或文艺剧团演出,如今还有电影和录象放映。亲戚们纷纷到村里探亲、恳亲,朋友们也借机相聚话旧。

 

六、调查后的启示

 

通过对游大粽的调查,笔者有几点肤浅看法:

首先,这一习俗活动的目的和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保平安和保丰收,时间又恰好在春耕生产之前,有利于促使农民重视农业生产,激发村民的劳动热情和生产积极性。

其次,组织这一习俗活动,有利于亲戚朋友探亲访友,加深情感,加强联系,相互帮助。

再次,组织这一习俗活动可以丰富农村的文娱活动。

当然,这种习俗也有封建迷信色彩。总之,利大于弊。所以这种习俗能一直延续到现在。

 

 

这些资料的得来,一是本人从小至今,每次都曾前往参观;二是向村里的一些老人进行调查;三是查阅了有关姓氏的族谱和其他有关史料。

由于本人水平过低,资料缺乏,时间也有限,错漏在所难免,恳切佩盼望有识之士,予以鉴谅!

全文内容请见附件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