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林 水 梅
来源:
摘要:
连城县“游春牛”习俗活动调查
林 水 梅
“游春牛”活动的来历
游春牛,解放前群众皆称“犁春牛”。
春牛,旧时是指象征农事的土牛(((辞源》解释是土制的牛)。宋代,“立春”前一日,开封府就有进春牛入禁中鞭春的习俗,即一种迎春的仪式。这种仪式是:清早,将土牛送至府前,由人扮“勾芒神”,然后由府僚行香主祭,扬鞭打春。用以表示重视农业,告诉农民春耕即将开始。后来,这种习俗逐渐推广,各府各县的地方官僚都有搞“打春”仪式。到了南宋末年,汀州府管辖的各县“打春”仪式又有所改进,普遍用一头会犁田的壮牛枯,请知府或知县组织各界代表到郊区农地犁田,称日:犁春牛。长汀县志、武平县志等均有记载此事。连城县犁春牛的习俗起源于宋代,大约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到民国时期,城关附近和朋口、新泉一带仍然还有犁春牛的习俗活动,不过,这时的犁春牛活动已经不是官办的迎春仪式,而是变成了民间群众组织的一种娱乐活动。所以人们把它改称为“游春牛”。
到了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后,连城游春牛的民间习俗也逐渐减少,如今只有朋口镇以南至新泉乡沿连南河两岸一些村庄才有组织游春牛活动。为让后人对“游春牛”这种民俗活动有所了解,笔者在新泉乡作了一些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