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黄马金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中国妇女出版社
来源:客家妇女
摘要:客家妇女第202-206页
第十章故事传说
客家人民住在山区,与山为伍,终年劳动,民风纯朴,有许多美妙的故事传说、动人的歌谣和令人震聋发耽的俗谚。它植根于当地的山水沃土之中,它的每一片叶子都散发出泥土的芬芳;它抒发的喜、怒、哀、乐,能拨动人们心灵的琴弦;它讲述的真、善、美,假、恶、丑,立得住,呼得出;它的叙述、描绘、形容、比喻是如此的维妙维肖,有血有肉,毫不做作。
客家妇女的故事传说,有的表现主人公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讽刺和反抗压迫者的活动,表现她们的幽默性格和冷嘲热讽的技巧;有的故事反映了生产劳动活动、家庭矛盾、朋友关系等,富有寓意和情趣,短小精悍,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
有关客家妇女的故事传说,由于具有客家乡土味儿,独具魅力,听众往往为之倾倒。这种民间口头文学,以饱满热情讴歌了劳动人民的美好心灵,极富想象力和感染力。但是在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不能不烙上时代的印记。
客家劳动人民的“讲古哩”、“上首(代)传下来的”,终于从生它养它的青山绿水间,田畴林野间走了出来,登上了中国文学的大雅之堂。这里仅是春天里的几片绿叶,而不是它的全部旖旎春色。让我们衷心感谢辛勤的传抄者和采撷者,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客家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世代保存和颂扬。
一 二八姑娘三岁郎
从前,夏阳陈坊村有户叫黄承厚的人家,结婚多年,妻子没有给生下一男半女。夫妻俩生怕无子断了后,灭了祖宗的香火,就从白莲村抱个女婴来做压床,当地人们称为“等郎妹”。黄承厚给这个女婴起了好听的名字—菊娇。
光阴似箭,一转眼13个年头过去了。菊娇已长成亭亭玉立的妙龄女郎,黄承厚夫妇视如掌上明珠,邻里乡村也都夸菊娇长得俊,且勤劳、孝顺,夫妻俩听了乐滋滋的。可是这个等郎妹,来到黄家十三年,还没有等到郎君来,使黄承厚夫妇整日里怏怏不乐。
第二年冬,刚好是黄妻四十岁整,给黄家生了一个胖娃娃,取名成子。家里添了丁,阖家上下无不喜笑颜开,黄承厚夫妇俩长期积压心头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下来。孩子满月这天,夫妇特地办了十几桌酒席,请来亲戚邻里,大庆一番。
时光流逝,不觉成子已三岁,夫妇俩为了却承宗继祖的使命,便择了吉日,为成子、菊娇完了婚。从此,他们俩便成为一对有名无实的夫妻。拜堂这天,前来喝喜酒的群亲众邻,见此状况,背地里窃窃私语。有人好事,写了一首打油诗:“二八姑娘三岁郎,高灯矮凳抱上床,洞房没有龙追凤,不是孩儿不是娘。啊哟哟!郎不郎来娘不娘,空负人间好妻房。”后来这首打油诗成为陈坊一带人们乐于传颂的民谣。
二 女诗人范艾香的故事
范芙香是著名客家女诗人,原名蓄寂,又字清修,原籍广东省大埔县三河镇梓里村,晚年定居于梅县白土堡圭潭乡(今梅州市梅江区东升乡的圣人寨)。她生于清朝嘉庆乙丑年(1805)年。一生饱尝甜酸苦辣滋味,经历了才女、寡妇和尼姑三个坎坷的历程。终年85岁,曾为后人留下《化碧集》一册。
(l)才女的情思
范黄香诞生于书香之家,童年时生活尚称优裕。先祖连续四代举人出身,极为罕见。高祖父范元凯,参加省城乡试考中举人。曾祖父范觑光,岁贡生,是由府州县推荐到京师国子监学习的举人。祖父范彪,也是举人,曾任嘉应州的学正,负责对秀才进行监督考
查的地方学官。父亲范引颐,单名肃,人们尊称“肃公”,亦是举人,做过广东三水县的训导,是为协助学正工作的地方学官。
黄香有幸生活在有文化渊源的家庭环境之中,幼年即由祖母教她识字读书,年纪稍大,改由祖父亲自教读。她聪明好学,阅读了不少书籍,既能作文,尤善赋诗。她的姑母、堂姐也善吟咏,但都赶不上才思敏捷的黄香。
有一回,她和姑母、堂姐一起外出春游踏青。这是违反当时礼教的行为。按照习俗,男主外,女主内,是不准妇女随便外出游玩的。可是她们经不住春天的诱惑,偷出家门。走过小桥,迎面吹来温暖和煦的春风,耳边听到叫卖怡糖的箫声,好似合奏的迎春曲,真叫人心旷神怡哩!但是她们提心吊胆,东躲西藏,唯恐被人发现。忽然听到背后有游客的声音,便钻进树林里去,假装采摘柳树枝条。事后,这个悖逆的行动,被她的祖父知道了,难免训诫一番。祖’父还有个特别的规定,那就是既然做错了,就该罚作《春游踏青》诗一首,按时交卷,不得草率,违者要打掌心。姑母的一诗写得好而不快,堂姐的诗写得快而不好,都被打了掌心。只有黄香的诗写得好而且快,免挨板子。此诗至今还流传民间,活脱脱地呈现出才女当年春游踏青时刻的景色和心态:
缓步闲行过小桥,春风吹暖卖始萧,
忽惊背后来游客,退入垂阴折柳条。
又一回,黄香和姑母、堂姐在秋高气爽的季节,观赏圆圆的明月着了迷,直到深夜还呆在院子里,家中侍女几度呼唤,她们仍然如醉如痴地不愿离开。……第二天,她们三人心里害怕又要挨训挨打了,赶紧自觉地以《爱月夜眠迟》为题各写一首诗,提前放到祖父的书桌上,祈望宽容论处。祖父是爱才惜才的地方学官,发现书桌上三首诗,欣然诵读,莞尔而笑,不仅没有惩罚她们,而且挑选出黄香的诗加圈加点,批上十个红字:“明月之倩女,太白之知音。”张贴在书房的墙上,供人共赏,以示鼓励。此诗富有真情实意,恰切地流露了才女当年对如玉似镜的明月的无限倾心:
侍儿几度唤归眠,扰仰当空玉镜圆,
立听更楼响三点,不知凉露湿金莲。
荑香热爱大自然,除了热爱春光和明月,同时也热爱鲜花,尤其是带着露珠迎接晨曦的鲜花。因此,她常在黎明之前早早起床,点亮烛光,欣赏刚刚开放的花朵,有时还会情不自禁地高声朗诵诗篇,将祖父从梦中吵醒。对她这种癖好,祖父却不责难,反而赞赏,认为她写的《惜花须早起》与古代诗人所作“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恰好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信,请看:
流莺啼破绿烟丛,四鼓频敬漏未终,
晓起先呼银烛照,海棠含笑一枝红。
当时,有些私熟曾将《惜花须早起》和《爱月夜眠迟》两首诗选为范文,供学子诵读。碰巧,这两首诗的题目,自然成对,妙趣横生,才女情思,出神入化。
(2)寡妇的忧伤
荑香21岁时,由祖父作主,嫁给大埔县茶阳人邓耿光,在嘉应州的学署中结婚。当时,耿光是被推荐应试的士子,但他写的诗文不及荑香,常觉惭愧。婚后不久,耿光便要赴省城广州参加乡试。荑香持有不同的见解,坦诚直率、恳切地挽留说:
“郎君,请听为妻肺腑之言。俗话说,火到猪头烂,功到事业成。如今你的学力尚有不足之处,奉劝再苦读几年,前往应试方可高中,不然枉受旅途之苦。”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耿光听后,反而恼羞成怒,刚惶自用,横眉瞪眼地回答:
“聪明的妻子!别把丈夫看衰了。我决心已定,不必多言,若考不中,誓不相见。”
荑香不幸而言中,耿光果然名落孙山,他失望返回,路过老隆,想起了自己的誓言,羞渐至极,无地自容,狠心地在深夜里弃船投河溺死了。
可怜夷香此时才24岁,即成寡妇。她没有生下儿女,其夫之兄愿将一子过继给她为子。夫家生活艰苦,夫兄等人又恐她难以坚持,多次劝她改嫁。可是她深受“贞女不事二夫”的思想影响,总不答应。宣称:“祖上累代读书为官,岂可不顾名节,遗臭万年,以辱祖宗。”尤其厌恶媒人再来纠缠,便写了一首题为《闺怨》的诗,贴在房门之旁,表明心志:
可笑情媒拙似鸠,三牲偷拜嘱牵牛。
邯郸一梦金香散,少妇从来是莫愁。
她在夫家孤苦度日,把希望寄托下一代,认真教导过继的儿子读书。曾写过《课儿》诗三十六韵,借物咏怀,反复磋叹。